中文摘要 | 第1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20页 |
引言 | 第20-23页 |
一、借代词语研究的必要性 | 第20-22页 |
二、本文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第一章 借代词语概说 | 第23-36页 |
第一节 汉语借代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23-26页 |
一、借代辞格发展简介 | 第23页 |
二、对借代辞格产生借代词语的初步认识 | 第23-24页 |
三、借代造词法的提出与借代词语的初步研究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当前借代词语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| 第26-33页 |
一、借代词语与借代修辞的含混 | 第26-27页 |
二、借代词语与借喻词语的含混 | 第27-29页 |
三、借代词语与借代义的含混 | 第29-33页 |
第三节 本文对借代词语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| 第33-36页 |
一、借代词语的界定 | 第33-34页 |
二、借代词语的研究范围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《汉语大词典》单义项借代词语词义研究 | 第36-54页 |
第一节 理性义的间接性 | 第36-47页 |
一、语素是否具有借代作用造成词义间接性程度大小不一 | 第37-41页 |
二、借代关系的单层与多层造成词义间接性程度大小不一 | 第41-42页 |
三、辞格单用与兼用造成词义间接性程度大小不一 | 第42-47页 |
第二节 色彩义的多样性 | 第47-54页 |
一、形象色彩 | 第47-49页 |
二、语体色彩 | 第49-50页 |
三、感情色彩 | 第50-51页 |
四、方言色彩 | 第51-52页 |
五、民族文化色彩 | 第52-53页 |
六、时代色彩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《汉语大词典》单义项借代词语结构关系研究 | 第54-84页 |
第一节 借代词结构关系研究 | 第54-74页 |
一、联合式 | 第54-59页 |
二、偏正式 | 第59-64页 |
三、支配式 | 第64-68页 |
四、陈述式 | 第68-69页 |
五、补充式 | 第69-71页 |
六、递系式 | 第71-72页 |
七、兼语式 | 第72-73页 |
八、其它结构 | 第73-74页 |
第二节 借代语结构关系研究 | 第74-84页 |
一、借代式成语结构关系研究 | 第74-81页 |
二、借代式惯用语结构关系研究 | 第81-84页 |
第四章 《汉语大词典》单义项借代词语类聚研究 | 第84-116页 |
第一节 同义借代词语类聚研究 | 第84-103页 |
一、同义借代词语的逻辑类别 | 第84-91页 |
二、同义借代词语类聚产生原因 | 第91-103页 |
第二节 同素逆序借代词语类聚研究 | 第103-109页 |
第三节 同素族借代词语类聚研究 | 第109-116页 |
第五章 《汉语大词典》单义项借代词语释义研究 | 第116-166页 |
第一节 借代词语释义方式研究 | 第116-143页 |
一、同义词语释义 | 第116-127页 |
二、同义词语+词义 | 第127-130页 |
三、异体词释义 | 第130-131页 |
四、对释借代词语语素 | 第131-133页 |
五、理据+词义 | 第133-136页 |
六、字面义+词义 | 第136-139页 |
七、词义+构成成分义/用法 | 第139-142页 |
八、其它 | 第142-143页 |
第二节 借代词语释义术语研究 | 第143-157页 |
一、借代词语释义术语类型 | 第144-153页 |
二、借代词语释义术语存在的问题 | 第153-157页 |
第三节 借代词语引例研究 | 第157-166页 |
一、引例作用 | 第157-159页 |
二、存在问题 | 第159-166页 |
结语 | 第166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76页 |
致谢 | 第176-17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77-17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