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2页 |
| 绪论 | 第12-19页 |
| 一、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史和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本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| 三、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3-16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16-19页 |
| 第一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 | 第19-34页 |
| ·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| 第19-21页 |
| ·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| 第21-26页 |
| ·常规脉冲序列 | 第26-28页 |
| ·快速脉冲序列 | 第28-29页 |
| ·磁共振成像系统 | 第29-33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33-34页 |
| 第二章 反演与拟合算法在磁共振中的应用 | 第34-45页 |
| ·引言 | 第34-35页 |
| ·反演问题的求解 | 第35-36页 |
| ·非负最小二乘法 | 第36-39页 |
| ·非线性拟合 | 第39页 |
| ·计算机模拟 | 第39-40页 |
| ·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·软件 | 第41-42页 |
| ·总结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章 梯度波形的测量和涡流补偿 | 第45-63页 |
| ·引言 | 第45-46页 |
| ·涡流的表现形式 | 第46-48页 |
| ·解决涡流的方法 | 第48-51页 |
| ·抗涡流板 | 第48页 |
| ·自屏蔽线圈 | 第48-49页 |
| ·梯度波形预加重 | 第49-51页 |
| ·梯度波形的测量方法 | 第51-57页 |
| ·磁共振测量方法 | 第51-55页 |
| ·电磁感应测量方法 | 第55-57页 |
| ·实验 | 第57-60页 |
| ·讨论 | 第60-61页 |
| ·总结 | 第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| 第四章 消除数字化设计引起的梯度波形抖动 | 第63-75页 |
| ·引言 | 第63-64页 |
| ·原理 | 第64-70页 |
| ·脉冲序列发生器的工作方式 | 第64-66页 |
| ·梯度波形发生器的工作方式 | 第66-67页 |
| ·产生梯度波形抖动的原因及其后果 | 第67-68页 |
| ·消除梯度抖动的方法 | 第68-70页 |
| ·实验和讨论 | 第70-72页 |
| ·采集梯度波形 | 第70-71页 |
| ·成像实验 | 第71-72页 |
| ·讨论 | 第72-73页 |
| ·总结 | 第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
| 第五章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射频场测量方法 | 第75-85页 |
| ·引言 | 第75-76页 |
| ·理论 | 第76-78页 |
| ·两角度测量方法 | 第77页 |
| ·章动频率测量方法 | 第77-78页 |
| ·实验与讨论 | 第78-83页 |
| ·结论 | 第83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5页 |
| 第六章 低场永磁MRI引导下进行超声治疗的初步研究 | 第85-107页 |
| ·引言 | 第85-86页 |
| 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理 | 第86-88页 |
| ·磁共振引导下超声治疗仪的硬件结构 | 第88-89页 |
| ·U型磁体 | 第88-89页 |
| ·用于HIFU的射频线圈 | 第89页 |
| ·低场快速MRI成像技术研究 | 第89-94页 |
| ·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| 第90-91页 |
| ·快速自旋回波(FSE)序列; | 第91-93页 |
| ·回波平面成像(EPI)序列 | 第93-94页 |
| ·低场条件下的MRI测温技术 | 第94-102页 |
| ·扩散系数测温法 | 第94-95页 |
| ·化学位移测温法 | 第95-96页 |
| ·自旋-晶格驰豫时间测温法 | 第96-102页 |
| ·观测治疗结果 | 第102页 |
| ·兼容性验证 | 第102-103页 |
| ·磁场对超声波加热装置的影响 | 第102-103页 |
| ·加热装置对磁共振图像的影响 | 第103页 |
| ·马达对磁共振图像的影响 | 第103页 |
| ·总结和讨论 | 第103-10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5-107页 |
|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| 一、全文总结 | 第107-108页 |
| 二、展望 | 第108-109页 |
| 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| 第109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