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导论 | 第10-20页 |
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团立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 | 第20-34页 |
第一节 清末社团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 | 第20-25页 |
一、历史背景及立法概况 | 第20-24页 |
二、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北洋时期社团立法的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 | 第25-29页 |
一、历史背景及立法概况 | 第25-28页 |
二、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团立法的历史背景及指导思想 | 第29-34页 |
一、历史背景及立法概况 | 第29-32页 |
二、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体系 | 第34-44页 |
第一节 法律体系 | 第34-41页 |
一、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| 第35-36页 |
二、刑法、民法等基本法律 | 第36-38页 |
三、社团基本法 | 第38-39页 |
四、社团单行法 | 第39-40页 |
五、社团行政法规、规章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法律体系评价 | 第41-44页 |
一、立法水平总体有限,但逐步提高 | 第41-43页 |
二、法律体系逐渐完善,但局限明显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近代中国社团法律制度的内容 | 第44-71页 |
第一节 设立登记与解散程序 | 第44-49页 |
一、晚清和北洋时期 | 第44-45页 |
二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| 第45-49页 |
第二节 会员资格及退会 | 第49-52页 |
一、晚清和北洋时期 | 第49-50页 |
二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| 第50-52页 |
第三节 内部组织和议事制度 | 第52-56页 |
一、社团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 | 第52-55页 |
二、社团的组织系统 | 第55-56页 |
第四节 社团事务 | 第56-60页 |
第五节 经费来源 | 第60-62页 |
第六节 政策优惠与财务规制 | 第62-65页 |
一、政策优惠 | 第62-64页 |
二、财务规制 | 第64-65页 |
第七节 对社团的监督管理 | 第65-71页 |
一、监管机关 | 第65-66页 |
二、监管方式 | 第66-71页 |
第四章 近代社会团体对国家法律的影响 | 第71-91页 |
第一节 社团对国家立法的影响 | 第71-78页 |
一、努力争取立法参与权 | 第71-73页 |
二、参与社团立法 | 第73-74页 |
三、参与相关的经济立法 | 第74-77页 |
四、参与其他方面的立法 | 第77-78页 |
第二节 社团对法律实施的影响 | 第78-91页 |
一、遵守法律方面 | 第79-86页 |
二、法的适用方面 | 第86-91页 |
第五章 近代中国社团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评析 | 第91-105页 |
第一节 主要特点 | 第91-96页 |
一、产生和发展方面 | 第91-93页 |
二、社团与政府的关系方面 | 第93-96页 |
第二节 积极意义与局限不足 | 第96-105页 |
一、积极意义 | 第97-100页 |
二、局限与不足 | 第100-105页 |
第六章 结论:对近代中国社团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| 第105-114页 |
一、对近代中国社团法律制度的几点认识 | 第105-109页 |
二、近代社团立法对当代社团立法的借鉴和启示 | 第109-114页 |
主要参考书目 | 第114-120页 |
后记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