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 | 第10-21页 |
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 | 第10-17页 |
一、抵押权人利益的保护模式 | 第10-16页 |
(一) 追及主义的立法模式 | 第10-14页 |
(二) 双重主义的立法模式 | 第14-16页 |
二、受让人利益的保护模式 | 第16-17页 |
(一) 赋予受让人涤除权 | 第16页 |
(二) 赋予受让人替代清偿的权利 | 第16-17页 |
(三) 赋予受让人代价偿还的权利 | 第17页 |
第二节 我国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 | 第17-21页 |
一、《担保法》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| 第17-19页 |
二、《物权法》的相关规定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各种转让制度保护模式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1-34页 |
第一节 抵押权人的利益保护模式分析 | 第21-25页 |
一、追及主义模式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1-22页 |
(一) 抵押权人债权的保全效果 | 第21-22页 |
(二) 抵押人对物的利用目的得以实现 | 第22页 |
(三) 受让人利益的维护 | 第22页 |
二、双重主义模式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2-25页 |
第二节 受让人利益保护模式分析 | 第25-29页 |
一、赋予受让人涤除权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5-27页 |
二、赋予受让人替代清偿权利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7-28页 |
三、赋予受让人代价偿还权利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我国立法模式的法律效果分析 | 第29-34页 |
一、我国动产抵押物转让立法模式的利弊 | 第29-32页 |
二、动产抵押物转让的限制模式 | 第32-33页 |
三、限制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的完善及立法模式选择 | 第34-47页 |
第一节 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的完善 | 第34-40页 |
一、完善动产抵押权的公示方式 | 第34-38页 |
(一) 动产抵押权公示方式的类型及分析 | 第35-36页 |
(二) 动产抵押权公示方式的选择 | 第36-38页 |
二、统一动产抵押物的物权变动模式 | 第38页 |
三、限制动产抵押标的物的范围 | 第38-40页 |
第二节 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| 第40-44页 |
一、动产抵押物转让制度追求的立法价值 | 第40-41页 |
二、动产抵押物转让的立法模式选择 | 第41-44页 |
(一) 限制抵押人对动产抵押物的处分权 | 第42页 |
(二) 采取追及主义的立法模式 | 第42页 |
(三) 受让人享有替代清偿的权利 | 第42-43页 |
(四) 确认价金的主动提存或提前清偿可以清除抵押权 | 第43页 |
(五) 赋予抵押人增担保请求权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我国立法的完善建议 | 第44-47页 |
一、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存在的一些问题 | 第44-45页 |
(一) 动产抵押标的物的范围太过宽泛 | 第44页 |
(二) 不当限制了动产抵押物的转让 | 第44-45页 |
(三) 对抵押权人和受让人的利益保护方式有待完善 | 第45页 |
二、我国法律相关规定的完善 | 第45-47页 |
(一) 明确设定抵押的动产范围 | 第45-46页 |
(二) 明确承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 | 第46-47页 |
(三) 完善利益平衡模式 | 第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