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31页 |
·前言 | 第13-14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| 第14-17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 | 第17-21页 |
·载流子的注入 | 第18-19页 |
·载流子的传输 | 第19-20页 |
·激子的形成和辐射发光 | 第20-21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| 第21-26页 |
·空穴传输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电子传输材料 | 第22页 |
·空穴阻挡材料 | 第22-23页 |
·小分子发光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聚合物发光材料 | 第24页 |
·三线态发光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超薄层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7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7-29页 |
·本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9-31页 |
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| 第31-37页 |
·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| 第31-33页 |
·基片的清洗及预处理 | 第31-32页 |
·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| 第32页 |
·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·金属电极的制备 | 第33页 |
·器件特性的测量 | 第33-37页 |
·光谱的测量 | 第33-34页 |
·发光效率的计算 | 第34-35页 |
·电流-电压特性的测量 | 第35页 |
·亮度-电压特性的测量 | 第35-36页 |
·发光寿命 | 第36-37页 |
3 LIF超薄层的位置改变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| 第37-49页 |
·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37页 |
·实验思路和方案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设计和器件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·器件的发光原理及性能 | 第39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4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| 第49-67页 |
·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49-50页 |
·项目研究内容 | 第50页 |
·星射状 DCM类红色发光染料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| 第50-65页 |
·染料的合成 | 第50-52页 |
·光致发光的性质 | 第52-55页 |
·染料最高占有分子轨道和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·电致发光的性质 | 第56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-67页 |
5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| 第67-83页 |
·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67-68页 |
·项目研究内容 | 第68页 |
·利用超薄空穴阻挡层获得稳定的白光器件 | 第68-74页 |
·实验 | 第69页 |
·器件的发光原理及性能 | 第69-74页 |
·利用一种 DCM类橙色发光染料获得高色纯度的白光器件 | 第74-81页 |
·材料的合成 | 第74页 |
·器件的制备 | 第74-75页 |
·光致发光的性质 | 第75-77页 |
·电致发光的性质 | 第77-81页 |
·小结 | 第81-83页 |
6 结论 | 第83-85页 |
1. LiF超薄层位置的改变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| 第83页 |
2.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| 第83-84页 |
3.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3-9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