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论我国民事缺席审判制度之重构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引言第10-11页
第一章 缺席审判制度概述第11-19页
 一、缺席审判制度的概念第11-12页
 二、缺席审判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2-14页
 三、缺席审判制度的价值取向第14-19页
  (一) 公正性第14-17页
  (二) 经济性第17-19页
第二章 缺席审判制度比较研究第19-27页
 一、大陆法系国家的缺席审判制度第19-22页
  (一) 法国的缺席审判制度第19-20页
  (二) 德国的缺席审判制度第20-21页
  (三) 日本的缺席审判制度第21-22页
 二、英美法系国家的缺席审判制度第22-25页
  (一) 英国的缺席审判制度第22-24页
  (二) 美国的缺席审判制度第24-25页
 三、两大法系缺席审判制度之比较第25-27页
  (一) 两大法系缺席审判制度的相似点第25-26页
  (二) 两大法系缺席审判制度的不同点第26-27页
第三章 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现状及缺陷第27-34页
 一、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现状第27-28页
  (一) 《民事诉讼法》及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<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>若干问题的意见》的有关规定第27页
  (二) 其他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第27-28页
 二、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第28-34页
  (一) 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第28-29页
  (二) 缺席含义界定不完整第29页
  (三) 适用主体不合理第29-30页
  (四) 对当事人处分权不尊重第30-31页
  (五) 适用简易程序的限制不合理第31-32页
  (六) 证据规则与缺席审判制度内容矛盾第32-33页
  (七) 救济程序不完备第33页
  (八) 缺席的遏制机制缺乏第33-34页
第四章 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重构第34-45页
 一、确立缺席审判制度的原则第34-35页
 二、选择缺席审判制度的模式第35页
 三、明确缺席的含义第35-36页
 四、确定适用主体第36-41页
  (一) 原告和被告第36页
  (二) 第三人第36-37页
  (三) 共同诉讼人第37-39页
  (四) 诉讼代表人第39-41页
 五、规定适用的审理程序第41-42页
 六、修改证据规则第42页
 七、明确作出缺席判决或视为对席判决的前提条件第42-43页
  (一) 满足实体判决要件第42页
  (二) 有证据证明缺席当事人经合法传唤第42-43页
  (三) 一般由当事人申请法院判决,特殊时法院依职权判决第43页
  (四) 没有缺席的正当理由第43页
 八、设置异议程序第43-44页
 九、建立缺席的遏制机制第44-45页
结论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8页
致谢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机监测系统的CAN总线研究
下一篇:霉菌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