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引言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| 第12-20页 |
| 1. T淋巴细胞亚群与自然流产 | 第12-13页 |
| 2. NK细胞与自然流产 | 第13-14页 |
| ·蜕膜 NK细胞与自然流产 | 第13-14页 |
| ·外周血 NK细胞与自然流产 | 第14页 |
| 3. 母胎界面Fas/FasL表达与自然流产 | 第14-16页 |
| 4. 自然流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| ·中医对自然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6页 |
| ·中医对自然流产的治疗 | 第16-18页 |
| ·辨证论治 | 第17页 |
| ·专方治疗 | 第17-18页 |
| ·中药防治自然流产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| 第18页 |
| ·助孕3号方防治自然流产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0-28页 |
| 助孕3号方对自然流产脾肾虚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 | 第20-28页 |
| 1. 研究对象来源 | 第20页 |
| 2. 研究对象选择 | 第20页 |
| 3. 诊断标准 | 第20-21页 |
| 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20页 |
| ·自然流产诊断标准 | 第20页 |
| ·正常妊娠诊断标准 | 第20页 |
| ·中医脾肾虚型辩证标准 | 第20-21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21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21页 |
| ·疗效评定标准 | 第21页 |
| 4. 临床资料 | 第21-22页 |
| ·一般资料 | 第21-22页 |
| ·年龄 | 第22页 |
| ·停经时间 | 第22页 |
| ·已自然流产的次数 | 第22页 |
| 5.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2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药物 | 第23页 |
| ·研究分组 | 第2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| ·指标检测步骤 | 第23页 |
| 6. 统计学方法 | 第23页 |
| 7. 临床观察表格 | 第23页 |
| 8. 结果 | 第23-25页 |
| ·总疗效 | 第24页 |
| ·实验组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、NK细胞含量比较 | 第24页 |
| ·实验组用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、NK细胞含量比较 | 第24-25页 |
| 9. 讨论 | 第25-28页 |
| ·肾虚是SA的主要病机 | 第25页 |
| ·助孕3号方的方药分析及药理学研究 | 第25-26页 |
| ·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改变探讨自然流产发生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| 第26-27页 |
| ·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改变探讨助孕3号方防治自然流产的作用机理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28-38页 |
| 助孕3号方对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蜕膜组织Fas/FasL表达的影响 | 第28-38页 |
| 1. 材料 | 第28页 |
| ·实验动物 | 第28页 |
| ·实验材料和器械 | 第28页 |
| ·实验药物 | 第28页 |
| 2. 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模型的建立 | 第28-29页 |
| ·造模方法 | 第28页 |
| ·实验分组 | 第28-29页 |
| ·造模成功观察指标 | 第29页 |
| 3. 检测指标 | 第29-31页 |
| ·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模型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检测 | 第29-30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9页 |
| ·检测方法 | 第29页 |
| ·检测步骤 | 第29-30页 |
| ·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模型子宫蜕膜组织的Fas和FasL表达检测 | 第30-3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0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0页 |
| ·检测方法 | 第30页 |
| ·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步骤 | 第30-31页 |
| ·免疫组织化学法操作步骤 | 第31页 |
| ·结果判断 | 第31页 |
| 4. 统计学方法 | 第31页 |
| 5. 结果 | 第31-34页 |
| ·各组妊娠大鼠一般情况 | 第32页 |
| ·造模前后体重的变化 | 第32页 |
| ·各组孕鼠子宫重量、胚胎数及流产情况比较 | 第32-33页 |
| ·各组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| 第33页 |
| ·肾虚黄体抑制大鼠流产模型蜕膜组织Fas/FasL表达 | 第33-34页 |
| ·肾虚黄体抑制大鼠流产模型蜕膜组织Fas表达染色强度指数比较 | 第33-34页 |
| ·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模型蜕膜组织FasL表达染色强度指数比较 | 第34页 |
| 6. 讨论 | 第34-38页 |
| ·肾虚黄体功能抑制病证结合动物流产模型 | 第34-35页 |
| ·从T淋巴细胞亚群角度探讨助孕3号方对自然流产防治的作用机理 | 第35-36页 |
| ·从母胎界面Fas/FasL探讨助孕3号方对自然流产防治的作用机理 | 第36-38页 |
| 第四部分 结语 | 第38-39页 |
| 结论 | 第38页 |
| 不足与展望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3页 |
| 附录 | 第43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