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改革中的日本道德教育演进及启示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·中日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的新动向 | 第14-15页 |
| ·教育、人与社会 | 第15-18页 |
| ·教育与道德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| ·教育、人与社会的关系 | 第16-18页 |
| ·本课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思路与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教育改革中的日本道德教育演进 | 第21-39页 |
| ·日本道德教育基本概况 | 第21-23页 |
| ·日本道德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| 第21-22页 |
| ·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发端 | 第22-23页 |
| ·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| 第23-28页 |
| ·“和魂洋才”教育指导思想 | 第23-25页 |
| ·“东西道德观”的融合与纷争 | 第25-27页 |
| ·“民族意识”的培植与畸形发展 | 第27-28页 |
| ·战后第二次教育改革 | 第28-33页 |
| ·“民主化”之新教育指针 | 第28-31页 |
| ·“生活教育”之德育方针 | 第31-32页 |
| ·“智育第一”之应试化教育 | 第32-33页 |
| ·面向21世纪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| 第33-38页 |
| ·“科教立国”之多样化教育 | 第33-35页 |
| ·“道德教育”回归首位 | 第35-37页 |
| ·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3章 日本道德教育的演进特征 | 第39-54页 |
| ·道德教育内容演进特征 | 第39-43页 |
| ·“国家主义”由显性变隐性 | 第39-41页 |
| ·“个性教育”跌宕起伏 | 第41-43页 |
| ·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特征 | 第43-47页 |
| ·“政治化”趋向“科学化” | 第43-45页 |
| ·“灌输型”转向“渗透型” | 第45-47页 |
| ·现阶段道德教育基本特征 | 第47-52页 |
| ·重基础、强运用 | 第48-49页 |
| ·讲文明、懂礼貌 | 第49-50页 |
| ·求忍韧、磨意志 | 第50-51页 |
| ·重个性、求创新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第4章 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| 第54-66页 |
| ·高校德育功能的启示 | 第54-57页 |
| ·推进素质教育 | 第54-56页 |
| ·促进经济发展 | 第56-57页 |
| ·高校德育内容的启示 | 第57-61页 |
| ·人生观教育之紧迫 | 第57-59页 |
| ·个性化教育之关键 | 第59-60页 |
| ·吃苦教育之重要 | 第60-61页 |
| ·高校德育模式的启示 | 第61-65页 |
| ·多学科渗透、优化德育方法 | 第62-63页 |
| ·全方位整合、拓宽德育途径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结论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