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0-14页 |
·能性范畴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确定研究范围 | 第11-14页 |
·能性情态助动词 | 第11-13页 |
·能性补语 | 第13-14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14-15页 |
·符号说明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能性范畴与情态 | 第17-44页 |
·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起点 | 第17-18页 |
·情态介绍 | 第18-43页 |
·情态作为普遍的语义范畴 | 第18页 |
·能性范畴是情态范畴的子范畴 | 第18-23页 |
·语义次类1 和语义次类2 对应动力情态 | 第20-21页 |
·语义次类4 和语义次类5 对应道义情态 | 第21-22页 |
·语义次类3 对应认识情态 | 第22-23页 |
·动力情态、道义情态、认识情态的关系 | 第23-35页 |
·语法化的顺序 | 第23-26页 |
·情态意义的过渡性 | 第26-31页 |
·情态意义演变的机制 | 第31-35页 |
·动力情态的特殊地位 | 第35-43页 |
·对动力情态归属的回顾 | 第35-39页 |
·动力情态的特殊性 | 第39-42页 |
·动力情态是情态类型之一 | 第42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能性助动词研究 | 第44-110页 |
·从动力情态的特殊性出发解读图3 | 第45-48页 |
·说话者与事件主体在五个语义次类中的表现 | 第45-47页 |
·命题与事件在五个语义次类中的表现 | 第47-48页 |
·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不对称 | 第48-54页 |
·意义类型不对称 | 第48-49页 |
·使用频率不对称 | 第49-54页 |
·能性助动词的意义 | 第54-109页 |
·关于情态助动词的意义观 | 第54-56页 |
·各能性助动词的意义特点 | 第56-87页 |
·会——契合取向 | 第57-69页 |
·可以——许可取向 | 第69-73页 |
·应该——事理取向 | 第73-79页 |
·能——致能取向 | 第79-86页 |
·余论 | 第86-87页 |
·语义取向影响下的助动词连用 | 第87-95页 |
·观点回顾 | 第87-90页 |
·助动词的语义取向与情态意义同类连用 | 第90-95页 |
·能性助动词的语法化 | 第95-98页 |
·其它意义的衍生 | 第98-109页 |
·[会]的承诺义 | 第98-103页 |
·[可以]的建议义 | 第103-109页 |
·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四章 能性补语研究 | 第110-168页 |
·能性补语的情态意义 | 第110-139页 |
·动力情态意义 | 第111-114页 |
·认识情态意义 | 第114-129页 |
·语用推理的理解机制 | 第115-116页 |
·句子内部因素的改变 | 第116-126页 |
·认识情态意义的凝固 | 第126-128页 |
·余论 | 第128-129页 |
·道义情态意义 | 第129-132页 |
·肯定形式的情态意义及语法化进程 | 第132-139页 |
·肯定形式的基本情况 | 第132-134页 |
·肯定形式的语法化进程 | 第134-139页 |
·能性补语与基式VC 的关系 | 第139-151页 |
·“V 不C”作为VC 的否定式——能性补语情态意义的隐退 | 第140-145页 |
·方言证据 | 第145-148页 |
·基于对译材料的证明 | 第148-150页 |
·逻辑基础 | 第150-151页 |
·能性补语与[能]的比较 | 第151-167页 |
·比较回顾 | 第151-156页 |
·句法环境 | 第151-152页 |
·语义特点 | 第152-155页 |
·语用特点 | 第155-156页 |
·“能/不能VC”晚于“V 得/不C”产生 | 第156-157页 |
·[能]的致能取向和能性补语的结果取向 | 第157-160页 |
·[能]与能性补语的语法化程度 | 第160-164页 |
·从语用法到语法 | 第164-167页 |
·避歧策略 | 第164-166页 |
·礼貌原则 | 第166-167页 |
·小结 | 第167-168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168-171页 |
·总结 | 第168页 |
·余论 | 第168-1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1-193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| 第193-194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94-19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98-204页 |
后记 | 第204-2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