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跨国企业合并控制的基础理论 | 第11-31页 |
·合并概述 | 第11-18页 |
·合并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·合并的形式 | 第13-14页 |
·合并的主体 | 第14-15页 |
·合并的类型 | 第15-16页 |
·合并的利弊 | 第16-18页 |
·合并控制概述 | 第18-22页 |
·合并控制的概念 | 第18页 |
·合并控制的功能 | 第18-19页 |
·合并控制的类型 | 第19-20页 |
·合并控制的申报和核准制度 | 第20-22页 |
·跨国企业合并的发展趋势 | 第22-26页 |
·经济全球化对跨国企业合并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跨国企业合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·跨国企业合并控制的发展趋势 | 第26-31页 |
·内国控制的弱化 | 第26-29页 |
·国际控制的强化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跨国企业合并控制的国家控制 | 第31-42页 |
·国家对跨国企业合并控制的效力根据 | 第31-32页 |
·属地管辖 | 第31页 |
·属人管辖 | 第31页 |
·效果原则 | 第31-32页 |
·国家对跨国企业合并控制的法律依据 | 第32-34页 |
·反垄断法 | 第32-33页 |
·证券法 | 第33页 |
·公司法 | 第33-34页 |
·其他相关法律 | 第34页 |
·美国企业合并控制的立法与实践 | 第34-39页 |
·立法体例 | 第34-35页 |
·事先申报制度 | 第35-37页 |
·美国企业合并控制的方法和步骤 | 第37-38页 |
·美国企业合并控制的准则 | 第38-39页 |
·德国控制企业合并的立法与实践 | 第39-42页 |
·立法体例 | 第39页 |
·事先申报制度 | 第39-40页 |
·德国企业合并控制的方法和步骤 | 第40页 |
·德国企业合并控制的准则 | 第40-42页 |
第3章 跨国企业合并的区域控制 | 第42-47页 |
·区域性国家组织对跨国企业合并进行法律控制的效力根据 | 第42页 |
·区域性国家组织对跨国企业合并进行法律控制的法律依据 | 第42-44页 |
·《罗马条约》 | 第42-43页 |
·《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的第三号公司法指令》 | 第43-44页 |
·《合并控制条例》及其修正案 | 第44页 |
·区域性国家组织的立法与其成员国立法之间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欧盟竞争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性国际组织控制跨国企业合并立法的发展趋势 | 第45-47页 |
·法律管制有逐渐放松的趋势 | 第45页 |
·利益权衡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跨国企业合并的国际控制 | 第47-54页 |
·跨国企业合并国际控制的效力根据 | 第47-48页 |
·国民待遇原则 | 第47页 |
·内国法域外效力的礼让适用原则 | 第47页 |
·积极礼让原则 | 第47-48页 |
·跨国企业合并国际控制的法律依据 | 第48-51页 |
·哈瓦那宪章 | 第48页 |
·《管制限制竞争性商业实践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》 | 第48页 |
·《国际反垄断法草案》 | 第48-49页 |
·WTO“贸易与竞争政策工作小组” | 第49-50页 |
·OECD的竞争政策委员会 | 第50-51页 |
·跨国企业合并国际控制的发展趋势 | 第51-54页 |
·双边合作管制 | 第51页 |
·多边协调 | 第51-54页 |
第5章 我国合并控制立法的现状及完善 | 第54-61页 |
·我国合并控制立法的现状 | 第54-58页 |
·我国合并控制立法形式上的现状 | 第54页 |
·我国合并控制立法内容上的现状 | 第54-58页 |
·我国合并立法中关于跨国企业合并控制的完善 | 第58-61页 |
·利用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制度保护本国利益 | 第58-60页 |
·我国阻却制度的制定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研究生履历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