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8页 |
表目录 | 第18-20页 |
图目录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2-4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22-30页 |
·技术变革使得企业战略环境越来越动荡 | 第22-24页 |
·后发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动态环境下最重要的经济事件 | 第24-26页 |
·破坏性创新是后发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| 第26-28页 |
·破坏性创新为中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指出了方向 | 第28-30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30-34页 |
·破坏性创新的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后发企业缺乏对破坏性创新的了解 | 第31-34页 |
·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| 第34-35页 |
·破坏性创新 | 第34-35页 |
·在位企业 | 第35页 |
·后发企业 | 第35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5-3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7页 |
·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| 第37-41页 |
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41-42页 |
·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42-44页 |
第二章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与辨析 | 第44-72页 |
·破坏性创新——起缘、概念与辨析 | 第44-55页 |
·主流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| 第44-47页 |
·破坏性创新概念界定与内涵 | 第47-52页 |
·破坏性创新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| 第52-55页 |
·破坏性创新的模式与识别 | 第55-60页 |
·破坏性创新的模式 | 第55-57页 |
·破坏性创新的识别 | 第57-60页 |
·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与方法 | 第60-65页 |
·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 | 第60-61页 |
·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 | 第61-63页 |
·对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| 第63页 |
·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方法 | 第63-65页 |
·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研究 | 第65-70页 |
·后发企业的界定 | 第65页 |
·后发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研究 | 第65-68页 |
·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研究 | 第68-70页 |
·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| 第70-72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有待扩展和深化 | 第70页 |
·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脱轨 | 第70页 |
·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与机制尚不明晰 | 第70-72页 |
第三章 破坏性创新的产生与演进机理 | 第72-100页 |
·破坏性创新演进与行业变迁——以机械挖掘机行业为例 | 第72-75页 |
·机械挖掘机行业的早期结构与技术改进 | 第72-73页 |
·液压技术的出现及其破坏性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结论与启示 | 第74-75页 |
·破坏性创新产生与演进的动力:客户价值体系变化 | 第75-82页 |
·引言 | 第75-78页 |
·客户价值体系与破坏性创新产生 | 第78-80页 |
·客户价值体系与破坏性创新演进 | 第80-81页 |
·客户价值体系的变动与破坏性创新的成功 | 第81-82页 |
·破坏性创新产生与演进的过程 | 第82-87页 |
·破坏性创新演进中的扩散替代机制 | 第87-99页 |
·破坏性创新演进是一个扩散替代过程 | 第87-89页 |
·破坏性创新扩散替代的研究基础 | 第89-90页 |
·破坏性创新扩散替代的动态均衡模型 | 第90-95页 |
·进一步的探讨:异质性市场条件下的创新需求 | 第95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四章 在位企业的创新选择与衰落 | 第100-127页 |
·破坏性创新中在位企业衰落的一般性解释——核心刚性理论 | 第100-104页 |
·基于流程的在位企业创新刚性及其影响 | 第104-115页 |
·在位企业创新的初始条件 | 第104-107页 |
·在位企业的创新偏好 | 第107-111页 |
·创新平台与创新刚性 | 第111-115页 |
·存在创新竞争时在位企业的投资决策刚性 | 第115-119页 |
·理论背景与假设 | 第115-116页 |
·博弈模型与分析 | 第116-119页 |
·在位企业的衰落及其破解 | 第119-125页 |
·美国综合炼钢企业的衰落路线 | 第119-122页 |
·破解在位者困境的方法 | 第122-1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五章 后发企业的创新选择与跨越发展 | 第127-152页 |
·后发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与跨越发展机会 | 第127-133页 |
·维持性创新下实现跨越发展的机会分析 | 第127-130页 |
·破坏性创新下实现跨越发展的机会分析 | 第130-132页 |
·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·破坏性创新模式下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| 第133-144页 |
·评价后发企业创新绩效的两阶段DEA 模型 | 第133-136页 |
·后发企业创新效率评价 | 第136-139页 |
·后发企业创新模式的识别 | 第139-142页 |
·后发企业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 | 第142-144页 |
·后发企业运用破坏性创新的战略途径 | 第144-151页 |
·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战略途径:合同与一体化 | 第144-147页 |
·合同模式下的关键战略举措 | 第147-1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1-152页 |
第六章 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研究 | 第152-173页 |
·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理论背景 | 第152-155页 |
·动因——绩效范式及其不足 | 第152-154页 |
·动因——能力——绩效范式对破坏性创新开展路径的研究 | 第154-155页 |
·基于破坏性创新过程的动因——能力——绩效模型 | 第155-157页 |
·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路径的理论假设 | 第157-166页 |
·创新能力与破坏性创新绩效 | 第157-160页 |
·创新影响因素与破坏性创新能力 | 第160-166页 |
·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| 第166-171页 |
·问卷设计 | 第166-167页 |
·数据收集程序 | 第167页 |
·变量定义与指标选择 | 第167-170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70-1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1-173页 |
第七章 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路径的实证研究 | 第173-197页 |
·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| 第173-179页 |
·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| 第173-176页 |
·数据合并分析的齐次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| 第176-179页 |
·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179-185页 |
·信度检验 | 第179-180页 |
·效度检验 | 第180-185页 |
·SEM 模型分析与结果 | 第185-196页 |
·SEM 模型的确立与检验 | 第185-192页 |
·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 | 第192-19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6-197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97-203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197-199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9-201页 |
·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| 第201-203页 |
·理论研究 | 第201页 |
·实证分析 | 第201-2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3-215页 |
附录1:破坏性创新在后发企业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| 第215-218页 |
附录2:破坏性创新在后发企业中开展机制调查问卷 | 第218-224页 |
致谢 | 第224-22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| 第225-2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