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花金挖耳花蕾中萜类成分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旋覆花亚族植物倍半萜类成分研究 | 第11-27页 |
| ·引言 | 第11页 |
| ·植物资源与分布 | 第11-12页 |
| ·倍半萜类 | 第12-24页 |
| ·桉烷型(包括裂环桉烷型)倍半萜类化合物 | 第12-15页 |
| ·吉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 | 第15-19页 |
| ·愈创木烷型(包括伪愈创木烷型)倍半萜类化合物 | 第19-22页 |
| ·其它倍半萜类化合物 | 第22-24页 |
| ·生物活性 | 第24-26页 |
| ·抗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 | 第24-25页 |
| ·抗菌、消炎活性 | 第25页 |
| ·其它活性 | 第25页 |
| ·构效与活性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| ·结语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章 大花金挖耳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与成分分析 | 第27-41页 |
| ·引言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验仪器、试剂与材料 | 第28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28页 |
| ·材料 | 第2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水蒸气蒸馏法 | 第28页 |
| ·超临界萃取法 | 第28-29页 |
| ·GC-MS 仪器条件与测定方法 | 第2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1页 |
| ·大花金挖耳各部位挥发油含量比较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大花金挖耳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| 第30-41页 |
| 第三章 大花金挖耳不同部位甾醇含量比较 | 第41-46页 |
| ·引言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仪器、试剂与材料 | 第43页 |
| ·试剂 | 第43页 |
| ·材料 | 第43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显色剂的配制 | 第43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43-44页 |
| ·供试品溶液制备及含量测定 | 第44-4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| ·测试方法讨论 | 第45页 |
| ·大花金挖耳不同部位甾醇含量比较 | 第45页 |
| ·讨论 | 第45-46页 |
| 第四章 大花金挖耳花蕾中萜类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| 第46-61页 |
| ·引言 | 第46-47页 |
| ·材料与试剂 | 第47页 |
| ·材料 | 第47页 |
| ·试剂 | 第4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7页 |
| ·大花金挖耳花蕾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 | 第47-49页 |
| ·预试样品的处理 | 第47页 |
| ·预试样液的制备 | 第47-48页 |
| ·试管预试法 | 第48-49页 |
| ·圆形滤纸法 | 第49页 |
| ·大花金挖耳花蕾萜类成分的分离与抑菌活性的测定 | 第49-52页 |
| ·提取与粗分 | 第49-50页 |
| ·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| 第50-51页 |
| ·特勒内酯的制备 | 第51页 |
| ·各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| 第51-52页 |
| ·各化合物的熔点测定和光谱测定 | 第52页 |
| ·倍半萜内酯活性测定 | 第5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9页 |
| ·系统预试结果与分析 | 第52页 |
| ·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波谱数据 | 第52-58页 |
| ·倍半萜内酯抑菌活性测定 | 第58-59页 |
| ·讨论 | 第59-61页 |
| ·倍半萜分离纯化 | 第59页 |
| ·化合物结构讨论 | 第59-61页 |
| 第五章 IVALIN 的修饰合成 | 第61-66页 |
| ·引言 | 第61页 |
| ·IVALIN 的结构特征与设计思路 | 第61页 |
| ·化学合成 | 第61-64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61-62页 |
| ·Ivalin 衍生物的合成 | 第62-6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6页 |
| ·衍生物鉴定 | 第64-65页 |
| ·讨论 | 第65-6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5页 |
| 附图 | 第75-95页 |
| 致谢 | 第95-9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