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
论文提要 | 第1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中日七夕传说 | 第9-16页 |
第一节 中国七夕传说 | 第9-12页 |
一 七夕传说的由来 | 第9-10页 |
1 牛郎织女传说概述 | 第9页 |
2 天文学上的牛郎织女星 | 第9-10页 |
二 七夕传说的文献记载 | 第10-12页 |
1 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 | 第10页 |
2 西汉至魏晋时期 | 第10-11页 |
3 南北朝时期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日本七夕传说 | 第12-14页 |
一 织女传说的由来 | 第12页 |
二 七夕传说的变迁 | 第12-14页 |
1 从犬饲星到牵牛星 | 第12-13页 |
2 七夕传说变迁的原因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中日七夕传说比较 | 第14-16页 |
一 中日七夕传说的相同点 | 第14页 |
二 中日七夕传说的不同点 | 第14-16页 |
1 主人公的名称 | 第15页 |
2 织女离去原因 | 第15页 |
3 男主人公追赶织女的过程 | 第15页 |
4 银河观念的产生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中日七夕习俗 | 第16-26页 |
第一节 中国七夕习俗 | 第16-19页 |
一 历代七夕习俗 | 第16-18页 |
1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| 第16-17页 |
2 唐宋时期 | 第17页 |
3 元朝以后 | 第17-18页 |
二 各地七夕习俗 | 第18-19页 |
1 北方习俗 | 第18-19页 |
2 南方习俗 | 第19页 |
第二节 日本七夕习俗 | 第19-23页 |
一 历代七夕习俗 | 第19-22页 |
1 上代时期 | 第20-21页 |
2 中古时期 | 第21页 |
3 中世以后 | 第21-22页 |
二 各地七夕习俗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中日七夕习俗比较 | 第23-26页 |
一 中日七夕习俗的相同点 | 第23-24页 |
1 文人吟诗唱和 | 第23页 |
2 女子祭星乞巧 | 第23-24页 |
3 民间曝晒书物 | 第24页 |
二 中日七夕习俗的不同点 | 第24-26页 |
1 中国的情人节 | 第24页 |
2 日本的“七”风俗 | 第24-25页 |
3 日本的七夕盛会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中日七夕诗歌 | 第26-46页 |
第一节 中国七夕诗歌 | 第26-31页 |
一 中国七夕诗歌 | 第26-29页 |
1 对传说的咏颂 | 第26-28页 |
2 对习俗的咏颂 | 第28-29页 |
二 日本七夕汉诗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日本七夕和歌 | 第31-39页 |
一 未相会时 | 第31-35页 |
1 焦急心情的渲染 | 第31-33页 |
2 渡河艰难的描述 | 第33-34页 |
3 别易会难的感慨 | 第34-35页 |
二 相会时 | 第35-37页 |
1 织女的视角 | 第35页 |
2 牛郎的角度 | 第35-36页 |
3 第三人称的视界 | 第36-37页 |
三 离别时 | 第37-39页 |
1 牛郎的惋惜 | 第37页 |
2 织女的哀叹 | 第37-38页 |
3 相聚的短暂 | 第38页 |
4 别后的伤悲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 | 第39-46页 |
一 先行研究梳理 | 第39-41页 |
1 渡河对象不同 | 第39-40页 |
2 织女形象不同 | 第40页 |
3 渡河工具不同 | 第40-41页 |
4 鹊桥的改变 | 第41页 |
二 比较文学研究 | 第41-46页 |
1 表达方式 | 第41-42页 |
2 作者身份 | 第42-43页 |
3 作者的角度 | 第43-44页 |
4 作品内容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50-61页 |
日文详细摘要 | 第6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