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判实践中的民意考量与公正追求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9页 |
(一)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| 第9-15页 |
1. 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2. 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 | 第10-15页 |
(二) 学者们研究的共识与分歧点 | 第15-16页 |
(三)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(四)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一、民意的界定 | 第19-31页 |
(一) 民意的概念 | 第19-23页 |
1. 民意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 民意的主体 | 第20-22页 |
3. 民意的表达 | 第22-23页 |
(二) 民意的特征及分类 | 第23-25页 |
1. 民意最显著的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 民意的分类 | 第24-25页 |
(三) 民意对司法的影响 | 第25-31页 |
1. 相关的历史考察 | 第25-26页 |
2. 相关的现状分析 | 第26-31页 |
二、司法考量民意的必要性 | 第31-39页 |
(一) 法治发展的需要 | 第31-33页 |
1. 弥补法律不足 | 第31-32页 |
2. 防止僵化断案 | 第32-33页 |
(二) 司法公正的要求 | 第33-35页 |
(三) 司法改革的趋势 | 第35-37页 |
(四) 舆论环境的呼唤 | 第37-39页 |
三、司法考量民意的原则 | 第39-49页 |
(一) 依法考量民意原则 | 第39-42页 |
1. 依法考量民意原则的界定 | 第39-40页 |
2. 依法考量民意原则的价值 | 第40-42页 |
(二) 严格民意范围原则 | 第42-45页 |
1. 严格民意范围原则的界定 | 第42-43页 |
2. 严格民意范围原则的价值 | 第43-44页 |
3. 严格民意范围原则的实现 | 第44-45页 |
(三) 高度开放原则 | 第45-47页 |
1. 高度开放原则的界定 | 第45页 |
2. 高度开放原则的价值 | 第45页 |
3. 高度开放原则的实现 | 第45-47页 |
(四) 能动性原则 | 第47-49页 |
1. 能动性原则的界定 | 第47页 |
2. 能动性原则的价值 | 第47-48页 |
3. 能动性原则的实现 | 第48-49页 |
四、司法考量民意的制度建构 | 第49-56页 |
(一) 构建民意形成机制 | 第49-51页 |
1. 民意形成机制的前提 | 第49页 |
2. 民意形成机制的条件 | 第49-51页 |
(二) 构建民意考量路径 | 第51-52页 |
1. 考量民意的渠道 | 第51-52页 |
2. 考量民意的方法 | 第52页 |
(三)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| 第52-54页 |
1. 考量民意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2. 考量民意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要求 | 第53-54页 |
(四) 重视裁判的说理 | 第54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一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