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颓废 概念的提出 | 第1-13页 |
| ·概念的起源和流变 | 第5-8页 |
| ·十字架构型下的时间想象 | 第6页 |
| ·危机意识 | 第6-7页 |
| ·没落形象中的乌托邦 | 第7-8页 |
| ·“荣耀归于颓废者”:尼采的颓废阐释 | 第8-11页 |
| ·颓废的病态表现 | 第8-9页 |
| ·颓废病态的形成原因 | 第9-10页 |
| ·颓废者的自我克服 | 第10-11页 |
| ·颓废中的审美价值:具有意识形态超越性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19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颓废色彩的分析语境 | 第13-23页 |
| ·转折时代与认同危机 | 第13-15页 |
| ·接受背景与途径 | 第15-19页 |
| ·颓废主义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几点变异 | 第19-21页 |
| ·时期的选择 | 第21-23页 |
| 第三章 19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色彩 | 第23-52页 |
| ·主题意象中的颓废色彩 | 第23-46页 |
| ·在幻象中沉溺 | 第24-33页 |
| ·在虚弱中伤害和自我伤害 | 第33-36页 |
| ·在虚无中破碎和虢夺 | 第36-41页 |
| ·颓废者的自我克服 | 第41-46页 |
| ·审美趣味中的颓废色彩 | 第46-52页 |
| ·颓废美学的一般趣味 | 第47页 |
| ·“士大夫没落气”与古典意境 | 第47-48页 |
| ·并不纯粹的“唯美” | 第48-49页 |
| ·一种媚俗的倾向 | 第49-52页 |
| 结语 | 第52-54页 |
| 注释 | 第54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| 后记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