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人本化道德教育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英文摘要第8-10页
前言第10-11页
第一部分 人本化道德教育的立论根据:道德的人本性第11-23页
 一、道德的起源:人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原动力第13-18页
  (一) 需要是道德产生的原动力第14页
  (二) 道德的发生:源于人类的特殊需要第14-18页
 二、人与道德的关系:人是道德的主体第18-21页
  (一) 人是宇宙的主体第18-19页
  (二) 个人是最现实、最根本的主体第19-20页
  (三) 人是道德的主体第20-21页
 三、人本化道德教育的确证第21-23页
第二部分 “无人”的道德教育批判第23-40页
 一、道德教育“无人”的表现第24-30页
  (一) 无视人的主体地位第24-25页
  (二) 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第25-28页
  (三) 偏离人的发展需求第28-30页
 二、“无人”道德教育的历史流变第30-37页
  (一) 两千年的封建伦理教化对人个性的压制第30-32页
  (二) 近代社会中人的转型的缺憾第32-34页
  (三) 现代道德教育思想中人的回归与偏失第34-37页
 三、“无人”的道德教育检讨第37-40页
  (一) 权威主义伦理学:人的主体性的失落第37-38页
  (二) 科学主义思潮:人的完整性的割裂第38-40页
第三部分 人本化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第40-56页
 一、概念的厘定第40-45页
  (一) 对“人”的理解第40-42页
  (二) 以人为本第42-44页
  (三) 人本化道德教育第44-45页
 二、人本化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第45-48页
  (一) 主体性人格的特征第46-47页
  (二) 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第47-48页
 三、人本化道德教育的过程观第48-50页
  (一) 价值引导的必要性第48-49页
  (二) 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及实现第49-50页
  (三) 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第50页
 四、人本化道德教育的原则第50-52页
  (一) 主体性原则第50-51页
  (二) 实践性原则第51-52页
  (三) 生活性原则第52页
 五、人本化道德教育的学校环境支持第52-56页
  (一) 创设民主、关爱的校园文化第53-54页
  (二) 建立平等、和谐的师生关系第54-56页
注释第56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2页
科研成果第62-63页
后记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李长之文学批评论
下一篇:语篇结构中多语类混合现象初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