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论 | 第1-15页 |
一、研究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目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三、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四、本课题的写作思路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西方键盘乐器入传的时代背景与传播途径 | 第15-17页 |
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西方键盘乐器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 | 第16-17页 |
一、宗教 | 第16页 |
二、商人 | 第16页 |
三、外国使臣 | 第16页 |
四、战争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管乐性键盘乐器 | 第17-36页 |
第一节 管风琴 | 第17-26页 |
一、概况 | 第17-18页 |
二、元中统年间的“兴隆笙” | 第18-20页 |
三、澳门三巴寺之“风琴” | 第20-21页 |
四、清代的“管琴” | 第21-23页 |
五、结论 | 第23-26页 |
1、发展的不平衡性 | 第23-24页 |
2、传播主体的单一性 | 第24页 |
3、传播中的多样性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风琴 | 第26-36页 |
一、概况 | 第26页 |
二、中国人关于风琴的见闻录 | 第26-28页 |
三、王肇桓与“众和”风琴厂 | 第28-31页 |
1、形制构造 | 第29页 |
2、风琴学校 | 第29-30页 |
3、兴与衰的原因 | 第30-31页 |
四、社会上的传播 | 第31-34页 |
1、太平天国的风琴 | 第31-32页 |
2、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中的“琴科” | 第32-33页 |
3、留日学生与日籍教员对风琴的传播 | 第33-34页 |
五、结论 | 第34-36页 |
1、传播主体趋向多样化 | 第34页 |
2、王肇桓是中国风琴制造业的拓荒者 | 第34页 |
3、学校中首次设立“琴科”,促进了风琴的传播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弦乐性键盘乐器 | 第36-57页 |
第一节 古钢琴 | 第36-49页 |
一、概况 | 第36-37页 |
二、利玛窦献古钢琴 | 第37-42页 |
1、利氏之琴“二进皇宫” | 第38页 |
2、西琴的形制与构造 | 第38-40页 |
3、《西琴曲意》 | 第40-42页 |
三、康乾时期的古钢琴 | 第42-47页 |
1、康熙皇帝与古钢琴 | 第42-47页 |
(1) 宫中的古钢琴 | 第43页 |
(2) 三位西洋音乐教师 | 第43-44页 |
(3) 《普庵咒》及其它乐曲 | 第44-46页 |
(4) 宫中的音乐活动 | 第46-47页 |
2、乾隆宫中的洋玩意 | 第47页 |
四、结论 | 第47-49页 |
1、名称众多,类型全面,外形多样,制材丰富 | 第47页 |
2、康熙皇帝在促进古钢琴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| 第47-48页 |
3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对西方键盘乐器的输入具有推动作用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钢琴 | 第49-57页 |
一、概况 | 第49-50页 |
二、初传中国的情形 | 第50-51页 |
三、近代中国的钢琴制造业 | 第51-52页 |
四、多渠道的传播 | 第52-55页 |
1、留日学生与日籍教员对钢琴的传播 | 第52-54页 |
2、上层社会与教会学校中的传播 | 第54页 |
3、《申报》和《点石斋画报》中对钢琴的宣传 | 第54-55页 |
五、结论 | 第55-57页 |
1、上海成为钢琴传播的首选之地 | 第55-56页 |
2、英商谋得利在传播钢琴方面具重要贡献 | 第56页 |
3、留日学生是传播钢琴的中坚力量 | 第56页 |
4、报刊是传播钢琴的重要媒介 | 第56页 |
5、教会学校的特殊贡献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总论 | 第57-70页 |
第一节 西方键盘乐器在中国传播的总体特点 | 第57-61页 |
一、传播中的多样性特征 | 第57-59页 |
1、阶段性特征 | 第57-58页 |
2、渐进性特征 | 第58页 |
3、差异性特征 | 第58-59页 |
二、澳门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| 第59-60页 |
三、近代中国乐器制造工业的初步崛起 | 第60-61页 |
第二节 影响西方键盘乐器传播的诸多原因 | 第61-68页 |
一、传播机制 | 第61-64页 |
1、传播内容是基础 | 第61-62页 |
2、传播主体是关键 | 第62-63页 |
3、传播方式、传播手段、传播机构是重要因素 | 第63-64页 |
二、接收机制 | 第64-68页 |
1、接受对象对西乐的兴趣及接受程度直接制约着传播进程 | 第64-65页 |
2、信息的接收与反馈 | 第65-68页 |
(1) 统治阶层狭隘的民族心理 | 第65-66页 |
(2) 乐器原材料的匮乏 | 第66-67页 |
(3) 中西音乐的不同 | 第67-68页 |
第三节 西方键盘乐器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| 第68-70页 |
结束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