阶级话语的叙述与表象--1950年代上海工人之文化经验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5页 |
一 问题提出 | 第10-14页 |
二 理论构想 | 第14-18页 |
三 文献述评 | 第18-23页 |
四 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学文化 | 第25-58页 |
一 识字的政治 | 第26-35页 |
二 文化诉苦 | 第35-48页 |
三 讨论会 | 第48-58页 |
第三章 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| 第58-87页 |
一 文艺实践 | 第59-69页 |
二 学理论 | 第69-75页 |
三 技术革新 | 第75-87页 |
第四章 新女工 | 第87-110页 |
一 妇女解放 | 第88-96页 |
二 平等意识 | 第96-103页 |
三 阶级身份 | 第103-110页 |
第五章 工会转型 | 第110-129页 |
一 组织教育 | 第111-117页 |
二 生产中心 | 第117-124页 |
三 职能危机 | 第124-129页 |
第六章 人群关系 | 第129-153页 |
一 道德经济 | 第130-139页 |
二 工农联盟 | 第139-146页 |
三 青工“三关” | 第146-153页 |
第七章 结论:话语的秩序 | 第153-157页 |
一 强阶级隐喻 | 第153-155页 |
二 工人文化特质 | 第155-1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7-161页 |
附录一:访谈提纲 | 第161-162页 |
附录二: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(1950) | 第162-166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66-167页 |
致谢 | 第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