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21页 |
1. 导论 | 第21-40页 |
·问题的缘起 | 第21-2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| 第23-34页 |
·文献查新 | 第23-2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| 第24-30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| 第30-33页 |
·简单的小结 | 第33-34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34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进路与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研究进路 | 第35-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37-38页 |
·基本约定 | 第38-40页 |
2. 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基本诠释:一个分析的基准 | 第40-51页 |
·从公司治理说起 | 第40-41页 |
·企业相机治理的理论模型及基本解释 | 第41-46页 |
·相机治理视角下的最优(OPTIMAL)破产制度设计 | 第46-51页 |
·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破产制度设计 | 第46-48页 |
·不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优破产制度设计 | 第48-51页 |
3. 企业破产过程中的博弈研究:相机治理视角 | 第51-89页 |
·不对称信息与博弈论 | 第51-53页 |
·债务企业与股东(政府)的博弈 | 第53-61页 |
·模型假设 | 第53-55页 |
·博弈模型 | 第55-56页 |
·模型的解及基本诠释 | 第56-60页 |
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·债务企业与债权人的博弈分析 | 第61-75页 |
·博弈之一:审计还是不审计 | 第62-71页 |
·博弈之二:和解整顿还是破产清算 | 第71-75页 |
·债务企业、股东(政府)、债权人的三方博弈 | 第75-81页 |
·模型假设 | 第76-78页 |
·博弈模型 | 第78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78-79页 |
·结论 | 第79-81页 |
·债务企业、职工及抵押债权人之间的博弈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9页 |
4. 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模式设计 | 第89-120页 |
·相机治理模式刍议 | 第89-100页 |
·从公司治理到相机治理 | 第89-93页 |
·相机治理主体的选择 | 第93-94页 |
·相机治理中的信号传递机制 | 第94-97页 |
·相机治理的程序 | 第97-99页 |
·企业相机治理模式 | 第99-100页 |
·股东的相机治理模式 | 第100-104页 |
·控股股东的相机治理模式 | 第100-102页 |
·中小股东的相机治理模式 | 第102-104页 |
·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模式 | 第104-110页 |
·职工的相机治理模式 | 第110-113页 |
·其他相机治理主体的相机治理模式 | 第113-115页 |
·基于相机治理模式的破产程序改进设计 | 第115-120页 |
5. 破产、博弈与相机治理的实证研究:以我国国有企业为例 | 第120-156页 |
·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机制分析:一个回归模型.. | 第120-126页 |
·基于相机治理分析的国有企业破产模式假说 | 第120-121页 |
·回归模型设计 | 第121-122页 |
·样本选取 | 第122-123页 |
·回归结果 | 第123-124页 |
·模型检验 | 第124-125页 |
·结论 | 第125-126页 |
·国有企业破产过程中的相机治理机制失效分析 | 第126-131页 |
·债权人的无权地位及其相机治理机制失灵 | 第126-128页 |
·相机治理主体的二级错位导致了国有企业相机治理机制的失效 | 第128-130页 |
·行政干预制度,相机治理机制无法实施 | 第130-131页 |
·实践证据: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破产过程分析 | 第131-156页 |
·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破产过程描述 | 第131-134页 |
·两个具体国有企业破产案例的实证分析 | 第134-154页 |
·结论 | 第154-156页 |
6.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:制度检视与效率重考 | 第156-188页 |
·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演进及实践考察 | 第156-166页 |
·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制度演进与检视 | 第156-158页 |
·在既有的破产制度框架下我国企业的破产实践考察 | 第158-166页 |
·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效率重考 | 第166-179页 |
·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效率重考 | 第166-177页 |
·非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效率重考 | 第177-179页 |
·案例研究;政策性破产与市场化破产的比较分析 | 第179-188页 |
·政策性破产侵害债权人利益探析——来自国有企业的证据及解释 | 第179-181页 |
·“郑百文破产重组案”剖析——一个非国有企业市场化破产的典型代表 | 第181-188页 |
7.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重构:改革建议 | 第188-220页 |
·解决相机治理机制的失效问题 | 第188-194页 |
·建立债权人对破产企业的接管制度,确保其相机治理作用的充分发挥 | 第188-190页 |
·扼制治理主体的二级错位,确保内部治理向相机治理的理性回归 | 第190-191页 |
·减少行政干预,统一破产制度,充分发挥相机治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| 第191-192页 |
·培育相机治理机制有效实施的土壤 | 第192-194页 |
·企业破产制度的革命性变革:由政策性破产向市场化破产演进 | 第194-197页 |
·政策性破产制度的特征及其固有缺陷 | 第194-195页 |
·构筑市场化的企业破产制度 | 第195-197页 |
·破产法律制度的重塑 | 第197-206页 |
·重建破产预警制度 | 第197-201页 |
·重新定义破产边界 | 第201-202页 |
·重构破产清算制度 | 第202-204页 |
·重铸和解重整制度 | 第204-206页 |
·配套制度的改革 | 第206-218页 |
·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| 第206-209页 |
·金融体制的改革 | 第209-211页 |
·资本市场的改革 | 第211-215页 |
·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| 第215-218页 |
·制定国有企业破产制度的过渡期改进措施 | 第218-22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20-230页 |
后记 | 第230-2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