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油气运移机制及其对成藏作用研究
| 前言 | 第1-14页 |
| 第1章 西部斜坡区的油气地质概况 | 第14-21页 |
| ·构造、沉积背景及含油气组合特征 | 第15-17页 |
| ·构造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·沉积背景与二级层序划分 | 第16-17页 |
| ·含油气组合特征 | 第17页 |
| ·油气来源 | 第17-21页 |
| ·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地化特征 | 第17-20页 |
| ·生排烃期及生排烃史 | 第20-21页 |
| 第2章 油气运移通道的构成 | 第21-28页 |
| ·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 | 第21-26页 |
| ·油气侧向连通输导模式 | 第26-28页 |
| 第3章 西部斜坡区的水化学场与动力场 | 第28-37页 |
| ·西部斜坡区油田水化学特征 | 第28-34页 |
| ·总矿化度 | 第28-29页 |
| ·氯离子 | 第29页 |
| ·水型 | 第29-30页 |
| ·水化学特性参数 | 第30-33页 |
| ·水化学场的分布特征 | 第33-34页 |
| ·西部斜坡区油田水动力场特征 | 第34-37页 |
| 第4章 西部斜坡区的流体势场 | 第37-42页 |
| ·流体势分析基本原理 | 第37-38页 |
| ·流体势模拟 | 第38-39页 |
| ·Basin2 盆地模拟软件简介 | 第38-39页 |
| ·Basin2 盆地模拟软件的盆地模拟流程 | 第39页 |
| ·流体势模拟结果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第5章 西部斜坡区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2-47页 |
| ·油气运移中物理化学特征 | 第42页 |
| ·油气运移中色谱特征 | 第42-44页 |
| ·油气运移中甾烷异构化参数特征 | 第44页 |
| ·油气运移中碳同位素特征 | 第44-46页 |
| ·油气运移中咔唑类含氮化合物特征 | 第46-47页 |
| 第6章 油气运移方向及主控因素 | 第47-51页 |
| ·运移方向 | 第47-50页 |
| ·主控因素 | 第50-51页 |
| 第7章 敖古拉断裂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 | 第51-58页 |
| ·敖古拉断裂的基本特征 | 第51-52页 |
| ·对接概率方法研究敖古拉断裂侧向封闭性 | 第52-55页 |
| ·断面压力法研究敖古拉断裂垂向封闭性 | 第55页 |
| ·发育史研究 | 第55-58页 |
| 第8章 油气运移路径的模拟及运移模式 | 第58-65页 |
| ·油气运移动力分析 | 第58-62页 |
| ·油气运移路径定量模拟 | 第62-65页 |
| ·基本原理及主要研究参数 | 第62-63页 |
| ·结果分析及有利区预测 | 第63-65页 |
| 第9 章 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| 第65-78页 |
| ·油气藏类型 | 第65页 |
| ·油气分布规律 | 第65-69页 |
| ·油气成藏期次 | 第69页 |
| ·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| 第69-71页 |
| ·油气运移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| 第71-78页 |
| 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83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