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论 | 第1-16页 |
上篇 刑事三元结构的由来 | 第16-40页 |
第一章 反思论——对犯罪中心主义的反思和被害人学的产生及发展 | 第17-30页 |
第一节 犯罪中心主义的基本特征及评价 | 第17-19页 |
一、犯罪中心主义的基本特征 | 第17-19页 |
二、犯罪中心主义的基本评价 | 第19页 |
第二节 犯罪中心主义的历史考察 | 第19-23页 |
一、上古先民时期或原始社会时期 | 第20页 |
二、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| 第20-22页 |
三、人类社会的近、现代时期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历史性反思以及被害人学的产生 | 第23-26页 |
一、有关的历史因缘 | 第23-24页 |
二、被害人学的诞生 | 第24-25页 |
三、初期的理论概况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反思的扩展以及被害人学的发展 | 第26-30页 |
一、被害人学的理论发展 | 第26-27页 |
二、被害人学的实践发展 | 第27-28页 |
三、被害人学的空间发展——国际化和全球化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追问论——被害人学之疑问以及刑事学科基本理论 | 第30-40页 |
第一节 被害人学基本理论构架的梳理及推演 | 第30-32页 |
一、目前被害人学基本理论构架的梳理 | 第30-31页 |
二、被害人学基本理论构架的推演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被害人学学科名称及学科定位的思考 | 第32-36页 |
一、被害人学的学科名称问题以及被害行为论 | 第32-34页 |
二、被害人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以及犯罪-被害关系模式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关于犯罪事件论的思考——刑事三元结构论的提出 | 第36-40页 |
一、“犯罪事件论”及其基本理论意义 | 第36页 |
二、犯罪事件论的局限性以及刑事三元结构论的提出 | 第36-40页 |
中篇 刑事三元结构的本体 | 第40-81页 |
第三章 建构论——刑事三元结构的基本理念 | 第41-60页 |
第一节 关于结构的理念 | 第41-43页 |
一、学界的有关认识 | 第41-42页 |
二、笔者的基本看法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刑事事实三元结构模式 | 第43-45页 |
一、刑事事实三元结构的基本模式图 | 第43页 |
二、刑事事实的三元主体 | 第43-44页 |
三、刑事事实的横向三元结构——刑事场 | 第44页 |
四、刑事事实的纵向三元结构——刑事原因 | 第44-45页 |
五、刑事社会矛盾关系的中心与统一地位 | 第45页 |
第三节 刑事对策三元结构模式 | 第45-51页 |
一、刑事对策三元结构的基本模式图 | 第45-46页 |
二、刑事对策主体——国家 | 第46-47页 |
三、刑事对策对象的三元性——刑事事实的三元性 | 第47页 |
四、刑事对策目的和手段的三元性 | 第47-48页 |
五、刑事对策三元结构表 | 第48-50页 |
六、刑事对策结构的内在关联 | 第50-51页 |
第四节 刑事事实与刑事对策的基本关系 | 第51-60页 |
一、刑事事实和刑事对策的本体论关系 | 第51-53页 |
二、刑事事实和刑事对策的认识论关系 | 第53-55页 |
三、刑事事实和刑事对策的历史论关系 | 第55-60页 |
第四章 定位论——刑事三元结构和刑事一体化 | 第60-81页 |
第一节 刑事一体化思想概要——刑事学科研究的整体观念 | 第60-65页 |
一、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历史概要 | 第60-62页 |
二、刑事一体化思想研究的现状及评价 | 第62-65页 |
第二节 刑事三元结构和刑事一体化的连接 | 第65-67页 |
一、刑事一体化理论的两点追问 | 第65-66页 |
二、刑事一体化和刑事三元结构之间关系的推论——刑事学科系统论 | 第66-67页 |
第三节 其中的一个必然问题——刑事学科群及其结构 | 第67-81页 |
一、刑事学科群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| 第67-69页 |
二、对刑事学科群进行结构分析的理论意义 | 第69页 |
三、刑事学科群结构的相关基本认识及简评 | 第69-72页 |
四、刑事学科群的结构分析 | 第72-79页 |
五、刑事学科群结构总体示意图 | 第79-81页 |
下篇 刑事三元结构本体的部分展开 | 第81-160页 |
第五章 事实论——刑事事实三元结构模式的展开 | 第82-100页 |
第一节 刑事现象三元结构论 | 第82-90页 |
一、刑事主体论——三个基本主体 | 第82-86页 |
二、刑事行为论——三对基本的互动关系 | 第86-89页 |
三、犯罪场、刑事场和刑事现象的内在关联 | 第89-90页 |
第二节 刑事原因结构论 | 第90-100页 |
一、刑事根源论——本能及需要、层次及机理 | 第91-97页 |
二、刑事原因的三个基本方面——犯罪者、被害者、刑事环境 | 第97-100页 |
第六章 对策论——刑事对策三元结构模式的展开 | 第100-160页 |
第一节 刑事司法三元对策 | 第101-144页 |
一、刑事犯罪司法对策——加害者刑事责任制度 | 第101-123页 |
(一) 人格责任论和刑事三元结构理念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被害者互动行为与加害者刑事责任 | 第103-121页 |
(三) 刑事环境因素和加害者刑事责任 | 第121-123页 |
二、刑事被害司法对策——刑事被害救偿制度 | 第123-136页 |
(一) 恢复性司法与刑事被害对策 | 第123-124页 |
(二) 刑事被害司法对策的基本内容 | 第124-136页 |
三、刑事环境司法对策——刑事司法建议制度 | 第136-144页 |
(一) 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确定根据 | 第137-138页 |
(二) 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现状的不足 | 第138-140页 |
(三) 刑事司法建议制度的全面化、系统化构想 | 第140-144页 |
第二节 刑事行政三元对策 | 第144-158页 |
一、刑事控制三元对策 | 第144-154页 |
(一) 犯罪者控制对策 | 第144-147页 |
(二) 被害者控制对策 | 第147-151页 |
(三) 刑事环境控制对策 | 第151-153页 |
(四) 犯罪综合治理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刑事控制三元对策 | 第153-154页 |
二、刑事社会治理对策 | 第154-158页 |
(一) 满足人们的本能及需要——增加对象和扩大自由空间 | 第155-157页 |
(二) 调节本能及需要矛盾关系——相互妥协和疏导转向 | 第157-158页 |
本章小结:刑事对策与水患对策之比方 | 第158-16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60-166页 |
后记 | 第166-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