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8页 |
一、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概述 | 第8-20页 |
(一)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法律依据 | 第8-10页 |
(二) 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意义 | 第10-13页 |
(三) 人民陪审员制度同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在职能和运行上的比较研究 | 第13-17页 |
(四)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 | 第17-20页 |
二、 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| 第20-30页 |
(一) 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| 第20-24页 |
1 、 人民陪审员的法律素质关涉陪审制度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 | 第20-22页 |
2 、 陪审现状与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关系 | 第22-24页 |
(二) 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概念和内容 | 第24-26页 |
1 、 法律政治素质 | 第24-25页 |
2 、 法律心理素质 | 第25页 |
3 、 法律文化素质 | 第25页 |
4 、 法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 | 第25-26页 |
(三) 提高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途径--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法律教育 | 第26-30页 |
1 、 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教育 | 第27-28页 |
2 、 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的法律教育 | 第28-30页 |
三、 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的特定法律教育的目标模式 | 第30-34页 |
(一) 设计目标应体现的特征 | 第31-32页 |
(二) 特定实务法律人的概念 | 第32-33页 |
(三) 特定实务法律人的培养模式 | 第33-34页 |
四、 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的特定法律教育的内容 | 第34-40页 |
(一) 有关陪审制度的教育 | 第34-35页 |
(二) 有关审判理念的教育 | 第35-38页 |
1 、 审判理念的内容 | 第36-37页 |
2 、 审判理念的培养 | 第37-38页 |
(三) 有关审判知识和办案能力的教育 | 第38-40页 |
1 、 有关审判知识的教育 | 第38-39页 |
2 、 有关办案能力的培养 | 第39-40页 |
五、 对人民陪审员进行的特定法律教育的方法手段和过程 | 第40-48页 |
(一) 特定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| 第41-46页 |
1 、 讲授法#.35 | 第41页 |
2 、 “苏格拉底式”的教学方法#.35 | 第41-52页 |
3 、 案例教学法#.36 | 第0-52页 |
4 、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#.36 | 第0-52页 |
5 、 读书指导法#.37 | 第0-52页 |
6 、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方法#.37 | 第0-46页 |
(二) 特定法律教育的教学形式 | 第46-48页 |
1 、 定期集中法律培训 | 第46页 |
2 、 网上法律知识跟踪指导与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| 第46-47页 |
3 、 筹建“人民陪审员特定法律教育”网站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目录 | 第49-52页 |
后记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