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概述 | 第1-17页 |
(一) 两者的内涵 | 第9-11页 |
(二) 两者存在及发展的原因 | 第11-14页 |
1 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及其发展的由 | 第11-13页 |
2 多边贸易体制存在及其发展的原因 | 第13-14页 |
(三) 两者的发展进程 | 第14-17页 |
1 两者并存发展的历史进程 | 第14-16页 |
2 两者发展的趋势 | 第16-17页 |
二、 多边贸易体制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| 第17-29页 |
(一)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最惠国待遇原则 | 第17-20页 |
1 例外存在的法理基础 | 第18-19页 |
2 例外存在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(二) GATT1994年第24条及其谅解 | 第20-25页 |
1 目的要件 | 第21页 |
2 贸易范围要件 | 第21-22页 |
3 过渡期要件 | 第22-23页 |
4 后果要件 | 第23-24页 |
5 程序要件 | 第24页 |
6 对受影响成员的补偿 | 第24-25页 |
(三) 授权条款及发展中国家 | 第25-27页 |
(四) 服务贸易领域的经济一体化安排 | 第27-28页 |
1 服务贸易一体化协定成员方应遵守的义务 | 第27-28页 |
2 劳务市场一体化 | 第28页 |
(五) 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关的监督审议机制 | 第28-29页 |
三、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与对策 | 第29-40页 |
(一)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冲击 | 第30-34页 |
1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严重挑战 | 第30-32页 |
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排他效应 | 第32-33页 |
3 成员方的双重资格所导致的区域内外利益的冲突 | 第33-34页 |
4 区域经济一体化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多边性 | 第34页 |
(二) 多边贸易体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冲击的对策 | 第34-40页 |
1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不断减少其对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侵蚀 | 第34-35页 |
2 WTO相关规则的严格执行与完善 | 第35-40页 |
四、 互补性: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定位 | 第40-48页 |
(一) 两者在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法律地位 | 第40-42页 |
1 GATT/WTO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领域的中心地位 | 第40-41页 |
2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现阶段的次优选择 | 第41-42页 |
(二)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兼容性 | 第42-44页 |
1 两者目标内容的相似性 | 第42-43页 |
2 两者立法活动的趋同性 | 第43-44页 |
(三)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互动性 | 第44-48页 |
1 贸易政策领域的相互推进 | 第44-46页 |
2 区域谈判与多边谈判互相促进 | 第46-47页 |
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“试验场”作用 | 第47-48页 |
五、 多边贸易体制下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构建 | 第48-55页 |
(一) 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内构筑区域经济一体 | 第48-49页 |
(二) 中国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法律依据 | 第49-50页 |
1 适用GATT第24条及其谅解的规定 | 第49页 |
2 依据授权条款和GATT第四部分“贸易和发展”的规定 | 第49-50页 |
3 依据GATS第5条关于“经济一体化”的规定 | 第50页 |
(三)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,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| 第50-55页 |
1 以APEC为基点,努力推进APEC的自由化进程 | 第50-51页 |
2 全面推动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| 第51-52页 |
3 中国两岸四地经贸法律关系的确立 | 第52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