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等学校教师聘用制问题研究
第1章 绪论 | 第1-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·论文的内容与创新点 | 第8-9页 |
第2章 我国高校现有的用人制度及弊端 | 第9-14页 |
·高校现有用人制度概述 | 第9-10页 |
·现有用人制度存在的弊端 | 第10-11页 |
·观念滞后制约用人制度改革进程 | 第10页 |
·评聘“双轨制”制约竞争机制的形成 | 第10-11页 |
·人员合理有序流动、教师资源共享还缺乏有效机制 | 第11页 |
·高等院校实施教师聘用制的意义 | 第11-14页 |
·实现人事管理由“身份管理”向“岗位管理”转变 | 第11-12页 |
·建立健全“能上能下”的竞争激励机制 | 第12页 |
·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、创造性 | 第12页 |
·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| 第12-13页 |
·推进了以岗定薪、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改革 | 第13-14页 |
第3章 高校实行教师聘用制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4-21页 |
·高等学校推行教师聘用制的必要性 | 第14-15页 |
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| 第14页 |
·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 | 第14-15页 |
·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 | 第15页 |
·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15页 |
·高等学校推行教师聘用制的可能性 | 第15-17页 |
·教师聘用制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 | 第15-16页 |
·高校实行教师聘用制的政策支持 | 第16-17页 |
·社会大环境为高校推行教师聘用制创造了外部条件 | 第17页 |
·高校推行教师聘用制的现状分析 | 第17-21页 |
·部分高校试行教师聘用制的做法 | 第17-19页 |
·试行教师聘用制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1页 |
第4章 高校教师聘用制内在机制研究 | 第21-51页 |
·岗位设置 | 第21-24页 |
·编制核定 | 第21页 |
·设岗原则 | 第21-22页 |
·设岗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岗位招聘 | 第24-25页 |
·岗位招聘的目标 | 第24页 |
·岗位招聘程序 | 第24-25页 |
·合同管理 | 第25-26页 |
·合同管理的意义 | 第25页 |
·合同的拟订与变更 | 第25-26页 |
·岗位绩效考核 | 第26-34页 |
·考核原则 | 第27-29页 |
·建立多维绩效考核体系 | 第29页 |
·定性定量考核指标的设计 | 第29-34页 |
·岗位分配 | 第34-37页 |
·岗位分配的重要性 | 第34-35页 |
·建立与教师聘用相配套的分配制度 | 第35-37页 |
·聘余人员安置 | 第37-39页 |
·聘余人员安置条件 | 第37-38页 |
·聘余人员安置办法 | 第38-39页 |
·聘用监督 | 第39-42页 |
·引入规则与法律职责的重要性 | 第39-40页 |
·聘用工作不同时期各主体应遵循的规则与法律职责 | 第40-42页 |
·对武汉理工大学实施教师聘用制的建议 | 第42-51页 |
·对编制核定的建议 | 第42页 |
·对岗位设置的建议 | 第42-46页 |
·聘用程序设计 | 第46-47页 |
·合同管理建议 | 第47页 |
·岗位考核建议 | 第47-51页 |
第5章 教师聘用制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研究 | 第51-66页 |
·教师队伍的流动与稳定问题 | 第51-54页 |
·高校教师流动的客观必然性 | 第51-52页 |
·高校骨干教师相对稳定的必要性 | 第52页 |
·合理使用流动编制,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| 第52-53页 |
·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 | 第53-54页 |
·人才的“隐性流失”问题 | 第54-57页 |
·造成教师“隐性流失”的原因 | 第55-56页 |
·采取有效手段,防止教师聘用中的“隐性流失” | 第56-57页 |
·管理干部“双肩挑”的问题 | 第57-63页 |
·“双肩挑”管理干部模式存在的客观性 | 第58-60页 |
·教师聘用制实施过程中妥善处理“双肩挑”问题 | 第60-63页 |
·教师的激励-约束问题 | 第63-66页 |
·激励机制的建立 | 第63-64页 |
·约束机制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·激励-约束机制在教师聘用中的作用 | 第65-66页 |
结束语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