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模光纤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系统——二维平面扫描和图像采集技术的研究
1 绪论 | 第1-9页 |
·课题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6-7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、目标和内容 | 第7-8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| 第7-8页 |
·课题总的研究内容 | 第8页 |
·本论文承担的任务 | 第8-9页 |
2 光纤共焦明场扫描显微成像原理 | 第9-31页 |
·光学成像系统中的传递函数 | 第9页 |
·薄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和成像性质 | 第9-17页 |
·薄透镜在焦平面和离焦面上的衍射模式 | 第10-12页 |
·单薄透镜的三维成像公式和三维点扩散函数 | 第12-15页 |
·单薄透镜的三维相干传递函数 | 第15-17页 |
·共焦明场显微镜(LCSM)成像理论 | 第17-23页 |
·点探测器反射式LCSM的的相干成像性质 | 第17-19页 |
·点探测器反射式LCSM的三维相干传递函数 | 第19-22页 |
·横向和轴向分辨率 | 第22-23页 |
·光纤共焦明场显微镜(FOCSM)成像理论 | 第23-29页 |
·反射式FOCSM的相干成像性质 | 第23-26页 |
·反射式FOCSM的三维相干传递函数 | 第26-27页 |
·横向和轴向分辨率 | 第27-29页 |
·三维传递函数的意义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FOCSM系统的总体设计 | 第31-33页 |
·FOCSM系统原理方案图的构思 | 第31-32页 |
·FOCSM系统原理方案图的构成 | 第31页 |
·FOCSM系统原理方案图工作原理简析 | 第31-32页 |
·FOCSM系统实验装置的总体设计 | 第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4 光学系统与光电探测系统的设计选择 | 第33-38页 |
·光学系统的设计选择 | 第33页 |
·光电探测系统的设计 | 第33-37页 |
·光学系统耦合效率计算 | 第33-35页 |
·光电探测器的选择和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| 第35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5 FOCSM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38-58页 |
·二维平面扫描控制电路 | 第38-40页 |
·二维平面扫描范围的技术指标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二维平面扫描DAC转换电路设计 | 第39-40页 |
·振镜扫描非线性畸变的硬件校正思路 | 第40-44页 |
·检流计振镜扫描的非线性畸变理论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振镜驱动信号和反馈信号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比较器模块的设计 | 第44-47页 |
·比较器模块的初始化研究和死锁状态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模拟比较器和数字比较器的对比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比较器模块中的电压增益调节、偏移电路 | 第46-47页 |
·比较器模块分析结论 | 第47页 |
·平面扫描畸变校正方案的硬件控制电路 | 第47-49页 |
·ADC采样电路设计 | 第49-50页 |
·灰度值数据ADC采样电路设计 | 第49页 |
·振镜位置信号ADC采样电路设计 | 第49-50页 |
·通道共享存储器电路的设计 | 第50-52页 |
·数据采集电路中共享存储器的几种常用设计方案 | 第50-51页 |
·本系统中设计的双通道共享存储器方案 | 第51-52页 |
·EPP并行接口电路设计 | 第52-55页 |
·EPP并行接口引脚信号定义 | 第52-53页 |
·EPP并行接口寄存器定义 | 第53-54页 |
·EPP并行接口模式数据读时序 | 第54页 |
·EPP并行接口电路设计 | 第54-55页 |
·FOCSM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55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6 软件系统的设计 | 第58-65页 |
·图像采集合成程序设计 | 第58-60页 |
·图像数字化 | 第58-59页 |
·BMP格式图像合成程序设计 | 第59-60页 |
·EPP并行接口传输程序设计 | 第60-63页 |
·EPP并行接口单片机固件程序 | 第60-61页 |
·EPP并行接口在WIN2000系统中的应用程序 | 第61页 |
·EPP并行接口在WIN2000系统中的驱动程序 | 第61-63页 |
·FOCSM二维平面图像处理程序设计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束语 | 第65-68页 |
附录(1-9) | 第68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8页 |
硕士期间获得奖励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