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4页 |
第一篇 内隐态度研究的理论综述与探讨 | 第14-69页 |
第一节 内隐态度概述 | 第14-19页 |
1 传统的态度界定 | 第14-16页 |
2 内隐态度界定 | 第16-19页 |
第二节 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9页 |
1 序列启动任务 | 第19-20页 |
2 内隐联结测验 | 第20-22页 |
3 THE GO/NO-GO ASSOCIATION TEST(GNAT) | 第22-24页 |
4 AFFECTIVE SIMON TASK(AST)和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(EAST) | 第24-25页 |
5 情绪性斯特鲁普任务和启动斯特鲁普任务 | 第25-27页 |
6 其他测量方法 | 第27-29页 |
第三节 态度的内隐形成研究 | 第29-36页 |
1 评价性条件反射 | 第29-30页 |
2 评价性条件反射的普遍性 | 第30-32页 |
3 态度的内隐形成研究 | 第32-36页 |
第四节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 | 第36-46页 |
1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| 第36-38页 |
1.1 低内隐—外显态度IEC研究简述 | 第36-37页 |
1.2 高内隐——外显态度IEC研究简述 | 第37-38页 |
2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不同IEC的分析 | 第38-46页 |
2.1 测量技术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2.1.1 外显测量存在的问题 | 第39页 |
2.1.2 内隐测量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2.2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理论方面的分析 | 第40-46页 |
2.2.1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同一论 | 第40-42页 |
2.2.2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分离论 | 第42-46页 |
第五节 内隐态度的稳定性和易变化性 | 第46-61页 |
1 内隐态度的稳定性研究 | 第46-49页 |
2 内隐态度的易变化性研究 | 第49-58页 |
2.1 社会性动机 | 第49-52页 |
2.2 注意指向性 | 第52-53页 |
2.3 背景线索 | 第53-55页 |
2.4 样例特征 | 第55-58页 |
3 讨论 | 第58-61页 |
第六节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 | 第61-69页 |
1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可能调节变量 | 第61-66页 |
1.1 自我呈现 | 第61-62页 |
1.2 精加工 | 第62-63页 |
1.3 态度维度性 | 第63-64页 |
1.4 感知的自我—群体差异 | 第64页 |
1.5 动机性因素 | 第64-66页 |
2 Hofmann等人的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模型 | 第66-69页 |
第二篇 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 | 第69-106页 |
实验一 态度的内隐形成研究 | 第69-77页 |
1 引言 | 第69-71页 |
2 方法 | 第71-72页 |
3 结果 | 第72-74页 |
4 讨论 | 第74-76页 |
5 结论 | 第76-77页 |
实验二 态度的内隐改变研究 | 第77-84页 |
1 引言 | 第77-78页 |
2 方法 | 第78-79页 |
3 结果 | 第79-80页 |
4 讨论 | 第80-83页 |
5 结论 | 第83-84页 |
实验三 内隐矛盾态度的探索性研究 | 第84-90页 |
1 前言 | 第84-85页 |
2 方法 | 第85-86页 |
3 结果 | 第86页 |
4 讨论 | 第86-89页 |
5 结论 | 第89-90页 |
实验四 态度强度对内隐—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| 第90-98页 |
1 引言 | 第90页 |
2 方法: | 第90-92页 |
3 结果 | 第92-93页 |
4 讨论 | 第93-97页 |
5 结论 | 第97-98页 |
实验五 个性特征对内隐—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 | 第98-106页 |
1 引言 | 第98-101页 |
2 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3 结果 | 第102-104页 |
4 讨论 | 第104-105页 |
5 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第三篇 总讨论 | 第106-117页 |
1 EC效应的心理机制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2 态度内隐形成和改变的新视角 | 第107-109页 |
3 内隐矛盾态度(AIA)现象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4 内隐态度测量方法与内隐态度理论探讨之间的联系 | 第112-114页 |
5 内隐—外显态度间关系的调节因素 | 第114-115页 |
6 总结论 | 第115-117页 |
附录 | 第117-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