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导论 | 第1-14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7-10页 |
| 1.1.1 选题背景 | 第7-8页 |
| 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10页 |
| 1.2 研究方法、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| 第10-12页 |
| 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结构 | 第11-12页 |
| 1.3 本文的主要贡献 | 第12-14页 |
| 2 培训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| 第14-23页 |
| 2.1 培训管理体系的发展渊源 | 第14-16页 |
| 2.2 培训管理体系的三种构建理论及柯氏评估模型 | 第16-19页 |
| 2.3 行为主义、认知主体、建构主义理论在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| 第19-21页 |
| 2.4 培训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| 第21-23页 |
| 3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1页 |
| 3.1 “富士康集团”的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| 3.2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现状 | 第23-28页 |
| 3.2.1 “富士康集团”人力资源现状及结构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3.2.2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构成 | 第25-27页 |
| 3.2.3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建立的四个阶段 | 第27-28页 |
| 3.3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1页 |
| 4 著名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及其启示 | 第31-39页 |
| 4.1 著名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及其特点 | 第31-36页 |
| 4.1.1 “华为公司”培训管理体系及特点 | 第31-33页 |
| 4.1.2 “联想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及特点 | 第33-35页 |
| 4.1.3 “西安杨森”培训管理体系及特点 | 第35-36页 |
| 4.2 著名企业培训管理体系对“富士康集团”的启示 | 第36-39页 |
| 5 完善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制度、组织、资源体系的构想 | 第39-53页 |
| 5.1 完善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想 | 第40-42页 |
| 5.2 完善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组织体系的构想 | 第42-48页 |
| 5.2.1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设计 | 第42-45页 |
| 5.2.2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组织职能分解 | 第45-46页 |
| 5.2.3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业务流程设计 | 第46-48页 |
| 5.3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资源 | 第48-53页 |
| 5.3.1 基于培训管理体系的ERP扩展与实施 | 第48-50页 |
| 5.3.2 基于web的知识共享网络系统的建立 | 第50-53页 |
| 6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测评体系的重新建立 | 第53-69页 |
| 6.1 培训主管、培训讲师及培训有效性的测评 | 第53-60页 |
| 6.1.1 培训主管业绩的测评 | 第53-54页 |
| 6.1.2 培训讲师能力的测评 | 第54-56页 |
| 6.1.3 培训项目有效性的测评 | 第56-60页 |
| 6.2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个体知识能力的测评 | 第60-63页 |
| 6.3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测评步骤与收益模型 | 第63-67页 |
| 6.3.1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测评步骤 | 第63-65页 |
| 6.3.2 “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收益测评模型 | 第65-67页 |
| 6.4 富士康集团”培训管理体系的测评反馈 | 第67-69页 |
| 7 结论 | 第69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