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商业信用风险概述 | 第9-21页 |
·商业信用和商业信用风险 | 第9-13页 |
·信用概念及分类 | 第9-10页 |
·商业信用基本概念 | 第10-12页 |
·商业信用概念 | 第10-11页 |
·商业信用表现形式、特点及工具 | 第11-12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因素及管理的重要性 | 第12-13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外因素 | 第12-13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--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| 第13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根源分析--市场经济与信用维持 | 第13-17页 |
·信息与信用 | 第13-14页 |
·信用与市场经济 | 第14-16页 |
·产权制度与信用 | 第16页 |
·信用维持 | 第16-17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管理要素 | 第17-21页 |
·信用政策的决策 | 第17-20页 |
·信用政策实施的监督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概述 | 第21-28页 |
·国外商业信用风险研究概述 | 第21-24页 |
·信用交易方式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形式 | 第21页 |
·建立较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 | 第21-22页 |
·形成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 | 第22-23页 |
·创立商业化的信用动作机制 | 第23-24页 |
·重视信用问题的教育与研究 | 第24页 |
·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研究概述 | 第24-28页 |
第三章 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| 第28-32页 |
·政治与法律环境 | 第28-29页 |
·经济环境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和文化环境 | 第30页 |
·技术环境 | 第30页 |
·产业结构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 | 第32-42页 |
·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| 第32-34页 |
·科学的法人治理机制 | 第32-33页 |
·明确的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| 第33页 |
·严密、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| 第33-34页 |
·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| 第34页 |
·灵活的多层次的信用风险限额制度 | 第34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 | 第34-40页 |
·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| 第34-38页 |
·信用管理部门机构设计 | 第38页 |
·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关系设计 | 第38-40页 |
·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设计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分析 | 第42-73页 |
·客户信用风险评估 | 第43-56页 |
·传统信用评估法--定性为主、定量为辅的评估方法 | 第43-46页 |
·5c要素分析法(专家判断法) | 第43-45页 |
·特征分析模型 | 第45-46页 |
·定量为主、定性为辅的评估方法--财务比率分析法 | 第46-52页 |
·违约概率的测算 | 第52-56页 |
·国外商业银行估计违约概率的模型介绍 | 第52-53页 |
·EDF模型向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研究中的引入 | 第53-56页 |
·赊销与授信管理 | 第56-68页 |
·最佳信用规模确定 | 第56-58页 |
·授信风险管理 | 第58-65页 |
·授信额度的概念和授信原则 | 第59-60页 |
·授信额度的管理 | 第60-64页 |
·授信额度的监控 | 第64-65页 |
·授信额度核定方法 | 第65-68页 |
·应收账款分析与监控 | 第68-73页 |
·账龄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收款原则 | 第69-70页 |
·社会资本与账款催收 | 第70-73页 |
第六章 商业信用风险的分散与管理成效的衡量 | 第73-83页 |
·担保 | 第73-74页 |
·保理 | 第74-76页 |
·保理业务的适用范围 | 第74页 |
·保付代理业务 | 第74-75页 |
·保理业务品种 | 第75页 |
·保理的运作程序 | 第75-76页 |
·应收账款资产的证券化 | 第76-78页 |
·何谓资产证券化 | 第76页 |
·应收款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过程 | 第76-78页 |
·信用管理成效的衡量 | 第78-83页 |
·应收货款销售天数 | 第78-80页 |
·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| 第80页 |
·衡量信用管理成效的其它可测量指标 | 第80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