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 金融独立性其及边界理论研究 | 第1-83页 |
0 导论 | 第15-2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的角度 | 第17-20页 |
·金融独立性的历史演进逻辑:分工-专业化-产业化 | 第17-18页 |
·金融异化的历史演进逻辑:金融自我发展--金融独立性--金融异化 | 第18-19页 |
·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--合理的界限--金融边界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20页 |
·基本思路、结构与创新点 | 第20-23页 |
·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| 第20-21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1 金融独立性、金融异化与金融边界的理论渊源 | 第23-42页 |
·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独立性、金融异化与金融边界问题的思想 | 第23-27页 |
·马克思的金融发展、独立与异化的思想 | 第23-25页 |
·拉法格的金融资本“万能论”与金融独立性思想 | 第25-26页 |
·列宁关于金融资本形成、作用与独立的思想 | 第26-27页 |
·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关于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思想的论述 | 第27-28页 |
·魏克塞尔关于金融作用的论点 | 第27-28页 |
·熊彼特关于金融交换经济主宰论 | 第28页 |
·发展经济学或发展金融学关于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的观点 | 第28-33页 |
·雷蒙德.W.戈德史密斯关于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边界的思想 | 第28-30页 |
·爱德华.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思想 | 第30-32页 |
·罗纳德.I.麦金农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 | 第32-33页 |
·金融创新理论对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相关思想的探讨 | 第33-34页 |
·世界银行对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相关问题的研究 | 第34-35页 |
·物质经济学于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相关问题的讨论 | 第35-37页 |
·其他机构和学者关于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相关问题的探讨 | 第37-39页 |
·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关于金融独立性与金融边界相关问题的探讨 | 第37页 |
·弗朗索瓦.沙奈关于金融独立与金融异化的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金融约束理论:关于金融独立与金融边界相关问题分析的新视角 | 第38-39页 |
·中国学者对金融独立性与金融异化相关理论问题的探索 | 第39-42页 |
2 金融独立性、金融异化与金融边界: | 第42-71页 |
·若干金融范畴的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基本观点: | 第42-43页 |
·金融范畴 | 第43-46页 |
·“金融”范畴的形成 | 第43-46页 |
·本文所使用的“金融”范畴 | 第46页 |
·金融与经济:需要重新阐述的关系 | 第46-55页 |
·因果关系之一:经济的基础性 | 第46-49页 |
·因果关系之二:金融对经济的主导性 | 第49-51页 |
·金融发展的经济含义:关于金融效率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平行论评价 | 第54-55页 |
·金融独立性 | 第55-58页 |
·内涵 | 第55-56页 |
·金融独立性特征 | 第56-58页 |
·金融异化 | 第58-62页 |
·金融异化范畴 | 第58-59页 |
·金融的过度发展及金融异化的根本原因 | 第59-62页 |
·金融边界假说 | 第62-67页 |
·金融边界的内涵 | 第62-63页 |
·金融边界分类与经济协调发展 | 第63-67页 |
·金融独立性与金融风险 | 第67-69页 |
·金融风险的定义 | 第67-68页 |
·金融风险的分类 | 第68-69页 |
·宏、微观金融风险的关系 | 第69页 |
·金融独立性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| 第69-71页 |
3 金融独立性:成因 | 第71-83页 |
·分工制度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1-74页 |
·金融资本的本质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4-76页 |
·现代发达国家的宏观政策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6-77页 |
·虚拟金融资产的存在和发展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7-79页 |
·现代经济制度的变迁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9页 |
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9页 |
·产业资本金融化转移与金融独立性 | 第79-80页 |
·南北差距和世界不合理的分工体系与金融独立性 | 第80-81页 |
·金融创新与金融独立性 | 第81-83页 |
下篇 金融独立性及其边界实证研究 | 第83-147页 |
4 有关金融异化状态与防范的文献综述 | 第83-92页 |
·关于过度创造虚拟信用货币和信贷与货币危机:克鲁格曼的货币危机模型 | 第84-85页 |
·关于货币危机的另类解释:奥伯斯特菲尔德的预期自治模型 | 第85-86页 |
·过度的金融扩张与金融危机的形成:道德风险模型 | 第86页 |
·关于金融异化测度与金融边界指标设计的其他思想渊源 | 第86-89页 |
·莫里斯.戈尔斯坦的预言 | 第87页 |
·刘遵义的主观概率法 | 第87页 |
·其他的三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简评 | 第87-88页 |
·Andrew Bergt和Catherin.Pattillo的分析 | 第88-89页 |
·国内有关金融异化测度与金融边界指标设计的观点 | 第89-92页 |
5 金融边界指标设计的说明 | 第92-94页 |
·金融边界指标体系 | 第92-94页 |
6 银行风险边界指标体系的界定与检验 | 第94-107页 |
·国际上对这些风险衡量指标的界定 | 第94-100页 |
·资本风险 | 第94-96页 |
·流动性风险 | 第96-99页 |
·信用风险(即资产风险) | 第99-100页 |
·银行经营风险边界指标体系的经验检验 | 第100-104页 |
·对资本风险指标的检验: | 第101-103页 |
·对流动性风险的检验: | 第103页 |
·对信用风险的检验。 | 第103-104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实证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·边界指标时效 | 第104页 |
·边界指标的操作性 | 第104页 |
·边界线缺乏弹性 | 第104-107页 |
7 内债边界指标体系及中国内债风险状况分析 | 第107-114页 |
·衡量内债规模的边界指标体系分析 | 第107-111页 |
·财政承债能力指标 | 第107-109页 |
·社会应债能力指标 | 第109-111页 |
·我国内债风险状况实证分析 | 第111-112页 |
·财政税收体制不合理 | 第112页 |
·国债结构不合理 | 第112页 |
·对今后保持国债适度规模的几点思考 | 第112-114页 |
·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| 第112-113页 |
·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 | 第113页 |
·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债本息偿付机制 | 第113-114页 |
8 外债风险边界指标体系及中国外债风险状况分析 | 第114-125页 |
·关于衡量外债风险各种边界指标的分析 | 第114-121页 |
·偿债率 | 第115-116页 |
·债务率 | 第116-117页 |
·付息率 | 第117页 |
·负债率 | 第117-118页 |
·外汇储备额与外债余额的比率 | 第118页 |
·短期外债指标 | 第118-119页 |
·外债使用效益指标 | 第119-121页 |
·中国外债风险状况分析 | 第121-125页 |
·我国的实证分析 | 第122页 |
·外债使用效益与外债本息支付 | 第122页 |
·资本外逃与我国偿债负担 | 第122-123页 |
·我国外债管理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| 第123-125页 |
9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界定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 | 第125-136页 |
·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界定 | 第126-130页 |
·外汇储备率 | 第126-127页 |
·利润用汇率 | 第127-128页 |
·偿债用汇指标 | 第128页 |
·经常项目差额比率 | 第128-129页 |
·经济开放度指标 | 第129-130页 |
·非量化指标 | 第130-131页 |
·汇率制度 | 第130-131页 |
·国际融资能力 | 第131页 |
·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实证分析 | 第131-136页 |
·我国外汇储备理论值与实际储备差距 | 第132-134页 |
·在今后外汇储备规模管理中,有几个问题和特殊情况应予重视 | 第134-136页 |
10 如何确定合理的股市规模 | 第136-145页 |
·市场平均市盈率与股市危机 | 第136-139页 |
·新增长模式下的市盈率分析 | 第139-140页 |
·股市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| 第140-145页 |
·一国政府对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 | 第143页 |
·是否实现了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| 第143-145页 |
11 小结 | 第145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1页 |
后记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