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1章 绪论 | 第1-26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交通仿真模型概述 | 第13-16页 |
| ·交通仿真模型的分类 | 第13-15页 |
| ·交通仿真模型的应用范围 | 第15-16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模型 | 第16-24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概述 | 第16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与微观交通仿真器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典型城市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和仿真器简介 | 第17-24页 |
| ·PARAMICS | 第17-18页 |
| ·INTEGRATION | 第18页 |
| ·MITSIM | 第18-19页 |
| ·CORSIM | 第19-20页 |
| ·HUTSIM | 第20页 |
| ·GETRAM/AIMSUN2 | 第20-21页 |
| ·VISSIM | 第21-22页 |
| ·TJTS | 第22页 |
| ·NITS | 第22-24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发展趋势 | 第24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4-26页 |
| 第2章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建模 | 第26-39页 |
| ·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建模特点 | 第26页 |
| ·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框架 | 第26-37页 |
| ·车辆产生模型 | 第27-28页 |
| ·随机数产生 | 第27-28页 |
| ·车辆产生 | 第28页 |
| ·路网模型 | 第28-30页 |
| ·交通规则模型 | 第30-31页 |
| ·信号灯控制模型 | 第31-34页 |
| ·路径选择模型 | 第34-35页 |
| ·路口转向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·车辆行为模型 | 第36-37页 |
| ·仿真流程 | 第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第3章 跟驰及邻车影响模型 | 第39-62页 |
| ·跟驰原理 | 第39页 |
| ·跟驰模型简介 | 第39-48页 |
| ·两秒跟驰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·刺激-反应跟驰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·安全距离跟驰模型 | 第42-44页 |
| ·心理-生理学模型 | 第44-45页 |
| ·元胞自动机模型 | 第45-47页 |
| ·PARAMICS的跟驰模型 | 第47页 |
| ·MITSIM的跟驰模型 | 第47-48页 |
| ·本文的跟驰模型 | 第48-51页 |
| ·邻车影响模型 | 第51-57页 |
| ·模型验证 | 第57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4章 换道模型 | 第62-73页 |
| ·换道行为 | 第62页 |
| ·间距接受原理 | 第62-63页 |
| ·HUTSIM的换道模型 | 第63-64页 |
| ·PARAMICS的换道模型 | 第64页 |
| ·AIMSUN2的换道模型 | 第64-65页 |
| ·MITSIM的换道模型 | 第65-66页 |
| ·CA模型中的换道模型 | 第66-67页 |
| ·本文的换道模型建模 | 第67-71页 |
| ·间距接受模型 | 第67-68页 |
| ·汇流模型 | 第68-69页 |
| ·分流模型 | 第69页 |
| ·换道模型 | 第69-71页 |
| ·换道模型仿真实现 | 第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第5章 城市微观交通仿真系统的可视化 | 第73-86页 |
| ·引言 | 第73页 |
| ·实时仿真环境Vega | 第73-75页 |
| ·Vega的定义 | 第73-74页 |
| ·Vega的基本组成 | 第74-75页 |
| ·图形环境LynX | 第75-77页 |
| ·LynX的定义 | 第75页 |
| ·LynX窗体的组成 | 第75-76页 |
| ·LynX的主要组 | 第76-77页 |
| ·LynX的常用工具 | 第77页 |
| ·三维仿真建模工具MultiGen Ⅱ Pro | 第77-79页 |
| ·MultiGen Ⅱ Pro简介 | 第77-78页 |
| ·MultiGen Ⅱ Pro的主要工具 | 第78-79页 |
| ·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视景实现 | 第79-85页 |
| ·三维物体的建立 | 第79-80页 |
| ·对象抽取 | 第80-81页 |
| ·应用定义文件生成 | 第81页 |
| ·城市微观交通仿真模型与视景的结合 | 第81-84页 |
| ·相关图像 | 第84-8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| 第6章 应用实例 | 第86-115页 |
| ·单车道微观交通仿真 | 第86-89页 |
| ·车种比例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| ·阻塞的传播 | 第87-89页 |
| ·城市路网微观交通仿真 | 第89-98页 |
| ·十字路口微观交通仿真 | 第98-106页 |
| ·引言 | 第98页 |
| ·仿真实例 | 第98-101页 |
| ·改进方案1--信号灯配时改变 | 第101-102页 |
| ·改进方案2--信号灯周期及相位按交通需求动态分配 | 第102-106页 |
| ·丁字路口微观交通仿真 | 第106-114页 |
| ·现状仿真 | 第106-108页 |
| ·改进方案1--信号灯配时改变 | 第108-109页 |
| ·改进方案2--信号灯周期及相位按交通需求动态分配 | 第109-110页 |
| ·改进方案3--高架设计 | 第110-112页 |
| ·方案比较 | 第112-11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|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18页 |
| ·已完成的工作 | 第115-116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16-117页 |
| ·展望 | 第117-118页 |
| 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9-127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