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气提高采收率候选油藏筛选方法及其应用研究
1 绪论 | 第1-16页 |
·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 | 第7-11页 |
·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现状 | 第8-9页 |
·我国主要油区注气提高采收率潜力预估 | 第9-11页 |
·注气候选油藏筛选和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11-15页 |
·国外情况简介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情况简介 | 第14页 |
·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| 第16-21页 |
·混相原理 | 第16-19页 |
·一次接触混相 | 第16-17页 |
·凝析气驱 | 第17-18页 |
·汽化气驱 | 第18-19页 |
·二氧化碳驱替 | 第19页 |
·不同注入介质的特点和适应性 | 第19-21页 |
·CO_2 | 第19-20页 |
·N_2 | 第20页 |
·烃类气 | 第20-21页 |
3 指标的建立及量化研究 | 第21-51页 |
·筛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1-32页 |
·混相驱中的流态 | 第21-24页 |
·界面张力 | 第24-25页 |
·粘性指进 | 第25-26页 |
·润湿性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重力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·MMP影响因素 | 第29-31页 |
·注气开发油田筛选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1-32页 |
·指标的量化 | 第32-51页 |
·参数分布密度的确定 | 第32页 |
·指标的量化 | 第32-51页 |
·渗透率 | 第33-35页 |
·原油粘度 | 第35-37页 |
·有效孔隙度 | 第37-39页 |
·油藏深度 | 第39-41页 |
·油藏温度 | 第41-43页 |
·原油密度 | 第43-45页 |
·油藏倾角 | 第45-47页 |
·储层厚度 | 第47页 |
·油层压力 | 第47-48页 |
·润湿性 | 第48-49页 |
·油藏非均质性 | 第49-50页 |
·原油饱和度 | 第50-51页 |
4 单一油藏注气适宜度分析 | 第51-60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 | 第51-55页 |
·基本数学原理 | 第51-52页 |
·评判矩阵和权重集的确定 | 第52-54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过程的一般步骤 | 第54-55页 |
·注气适宜度分析 | 第55-60页 |
·单因素评价向量的描述 | 第55-56页 |
·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·权重的确定 | 第57-59页 |
·适宜度的确定 | 第59-60页 |
5 成组注气候选油藏筛选方法研究 | 第60-69页 |
·模糊优选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3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60-61页 |
·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筛选模型 | 第61-63页 |
·基于注气响应的筛选模型 | 第63-65页 |
·注气适宜度的求取 | 第64页 |
·综合评价及筛选方法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·权重分配方法 | 第65-69页 |
·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 | 第65-68页 |
·模糊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| 第68-69页 |
6 实例应用研究 | 第69-81页 |
·中原油田文188块注氮气开发油藏评价 | 第69-73页 |
·油藏地质概况 | 第69页 |
·试采、试注特点 | 第69-70页 |
·注氮机理室内试验研究及开发效果评价 | 第70-72页 |
·氮气的性质 | 第70页 |
·注氮细管试验 | 第70页 |
·长岩心驱替试验 | 第70-72页 |
·文188块油藏注氮气开发适宜度评价 | 第72-73页 |
·江苏富14断块油藏CO_2混相驱油藏评价 | 第73-77页 |
·油藏地质及开发概况 | 第73-74页 |
·现场试验效果 | 第74-76页 |
·富14断快油藏CO_2混相驱油藏评价 | 第76-77页 |
·美国加州6个候选油藏注CO_2开发油藏筛选 | 第77-81页 |
结论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