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评 | 第14页 |
·课题的相关基本理论 | 第14-17页 |
·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14-15页 |
·治理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善治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·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课题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分析 | 第19-25页 |
·定陶县简介 | 第19页 |
·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| 第19-22页 |
·清末至建国前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| 第20页 |
·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| 第20-21页 |
·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| 第21-22页 |
·农村税费改革至今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| 第22页 |
·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动力因素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土地所有制变迁是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内在决定动力 | 第22-23页 |
·政治体制改革是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外部主要推力 | 第23页 |
·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特点分析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定陶县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 | 第25-35页 |
·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| 第25-31页 |
·问卷调查 | 第25-29页 |
·调查访谈 | 第29-31页 |
·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村民委员会被乡镇政府“行政化” | 第32页 |
·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能作用下降,村“两委”之间存在矛盾 | 第32页 |
·村务公开流于形式 | 第32-33页 |
·村民的民主政治参与积极性低,民主治理程序不规范 | 第33页 |
·干群关系不和谐 | 第33-34页 |
·村民组织化程度降低,农民自发性组织的发展水平不高 | 第34页 |
·农村社会治理出现“空心化”危机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农村社会治理先进模式与成功经验的借鉴 | 第35-39页 |
·山东省平邑县的“4+2”+“5+4”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| 第35-37页 |
·推行“4+2”工作法,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实施“5+4”监管模式,建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 | 第36-37页 |
·山东省五莲县的“1+4”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| 第37-38页 |
·成立村级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,优化农村社会治理权力 | 第37页 |
·落实四项制度,保障民主监督的有效性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完善定陶县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路径与措施 | 第39-50页 |
·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权威机制建设 | 第39-41页 |
·厘清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| 第39页 |
·加强农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,明确村“两委”关系 | 第39-41页 |
·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,突出村委会的自治功能 | 第41页 |
·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村民自治机制 | 第41-44页 |
·严格规范村民自治的自治程序 | 第41-42页 |
·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 | 第42-43页 |
·转变和创新村民自治的治理方式 | 第43-44页 |
·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多方合作水平 | 第44-46页 |
·提升农民的组织化水平,加强与农民自发性组织的合作 | 第44-45页 |
·开展与社会NGO组织、企业的农村社会治理合作 | 第45-46页 |
·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| 第46-47页 |
·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和民主政治参与意识 | 第46-47页 |
·培养农村实用人才,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治理人才 | 第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5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