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·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定义及分类 | 第10-13页 |
·近年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5-22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·国内的研究综述 | 第19-22页 |
·小结 | 第22页 |
·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案例呈现 | 第24-27页 |
·案例回溯(以“瓮安事件”为例) | 第24-25页 |
·特点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事件发展的序列图 | 第26-27页 |
·特点总结 | 第27-30页 |
第3章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| 第30-38页 |
·人群参与的动机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外在原因 | 第31-33页 |
·诱因主体不同 | 第31-32页 |
·多因素作用下事件的共同作用 | 第32-33页 |
·内在原因 | 第33-36页 |
·引发的反思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应对“无直接相关利益”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分析 | 第38-47页 |
·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| 第38-41页 |
·从“统治”到“善治”的理念转变 | 第38-39页 |
·领导水平的提高 | 第39-41页 |
·依法合理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 | 第41-45页 |
·确保处理的合法公正性 | 第41-42页 |
·处置时对利益诉求方的保障 | 第42-44页 |
·对问题处理时的风险估计 | 第44-45页 |
·多渠道的疏导民意 | 第45-47页 |
·民意表达的新渠道——网络 | 第45页 |
·“网络群体性事件”实例 | 第45-46页 |
·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重要性 | 第46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