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合作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模式中的探索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难点、创新点和局限性 | 第17-19页 |
·本文的研究难点 | 第18页 |
·有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·研究的局限性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合作治理理论的定义 | 第19-24页 |
·合作治理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治理理论的定义 | 第19页 |
·合作治理理论的概念 | 第19-21页 |
·合作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模式中的定义 | 第21-24页 |
·乡村及乡村治理的定义 | 第21-22页 |
·合作治理在乡村治理模式当中的定义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合作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中的理论分析 | 第24-35页 |
·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| 第24-27页 |
·封建时代的乡绅治理模式 | 第24-25页 |
·晚清以来最为重要的里甲制与保甲制 | 第25-26页 |
·人民公社时期的全能主义模式 | 第26页 |
·20世纪中后期的“乡政村治”模式 | 第26-27页 |
·不同乡村治理模式的比较 | 第27-28页 |
·从治理主体阶层来看 | 第27页 |
·从治理内容上来看 | 第27-28页 |
·从治理的背景来看 | 第28页 |
·合作治理理论的关键要义 | 第28-31页 |
·合作治理的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·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失灵呼吁合作治理的出现 | 第31-32页 |
·合作治理是参与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最终归宿 | 第32-33页 |
·合作治理能够打破中心——边缘”结构的局限 | 第33页 |
·合作治理对乡村治理的改善 | 第33-35页 |
·乡村的“内生性”自主力量对合作治理怀有诉求 | 第33-34页 |
·合作治理能化解两委矛盾 | 第34页 |
·通过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化解政府过多干预引起的矛盾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现行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5-41页 |
·现行体制内部的关系不顺 | 第35-36页 |
·县政权与乡镇政权关系紧张 | 第35-36页 |
·乡镇政权与乡村关系紧张 | 第36页 |
·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平等性 | 第36-38页 |
·村“两委”间缺乏平等性 | 第36-37页 |
·自治组织缺乏平等性的认可 | 第37-38页 |
·现行治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8-41页 |
·权利结构与权利边界不清晰 | 第38页 |
·乡村中社会资本不足 | 第38-39页 |
·公民合作意识的淡漠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构建乡村合作治理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几点问题 | 第41-48页 |
·调整乡村治理中的多元权威——明确权利地位 | 第41-42页 |
·实现治理主体间的平等协作——明晰权利边界 | 第42-44页 |
·转变政府角色优化政府职能——减少治理成本 | 第44-45页 |
·提高公民意识拓宽参与渠道——促进意识转变 | 第45-48页 |
·合作治理模式要承担合作精神弘扬的功能 | 第45-46页 |
·合作治理模式要承担公民教育的功能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