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有企业非核心部分改制模型研究--衡钢集团剥离改制案例分析
内容摘要 | 第1-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3-8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1 衡钢集团剥离改制前描述 | 第10-14页 |
1.1 衡钢集团基本情况 | 第10-12页 |
1.2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2-14页 |
2 现代企业理论及国有企业改革应用 | 第14-43页 |
2.1 交易成本理论: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特性 | 第14-18页 |
2.2 委托代理理论:现代企业经营的理论基石 | 第18-28页 |
2.3 资本结构理论: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| 第28-37页 |
2.4 国有企业非核心部分改制模型 | 第37-43页 |
3 衡钢集团剥离辅助模型设计 | 第43-59页 |
3.1 主辅分离目的和意义 | 第43-45页 |
3.2 主辅分离模型设计 | 第45-53页 |
3.3 子公司治理结构 | 第53-59页 |
4 实施效果分析 | 第59-64页 |
4.1 员工观念逐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| 第59页 |
4.2 集团整体创效能力增强 | 第59-62页 |
4.3 国有资产有效盘活 | 第62-63页 |
4.4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63-64页 |
5 下阶段改革设想 | 第64-67页 |
5.1 实施股本扩张,做大“蛋糕” | 第64页 |
5.2 国有股退出 | 第64-65页 |
5.3 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:仿期权制 | 第65-67页 |
结束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