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48页 |
1.1 相关的概念 | 第13-24页 |
1.1.1 仿生材料(biomimetic materials) | 第13-21页 |
1.1.2 多功能材料(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) | 第21-23页 |
1.1.3 机敏复合材料(smart composites) | 第23-24页 |
1.2 金属基SMAs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 | 第24-25页 |
1.3 金属基SMAs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| 第25-28页 |
1.3.1 热压法 | 第26-27页 |
1.3.2 压铸法 | 第27-28页 |
1.3.3 粉末烧结法 | 第28页 |
1.4 金属基SMAs复合材料的性能 | 第28-33页 |
1.4.1 复合的材料屈服强度 | 第29-31页 |
1.4.2 复合材料的其他性能 | 第31-33页 |
1.5 SMAs的本构关系模型 | 第33-42页 |
1.5.1 从能量分析的角度建立SMAs模型 | 第33-41页 |
1.5.2 从力学分析的角度建立SMAs模型 | 第41-42页 |
1.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42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第二章 预应变对TINI合金丝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| 第48-66页 |
2.1 引言 | 第48-49页 |
2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9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49-58页 |
2.3.1 预应变对TiNi合金逆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2.3.2 预应变对TiNi合金不完全相变的影响 | 第53-58页 |
2.4 讨论 | 第58-62页 |
2.4.1 预应变对TiNi合金逆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2.4.2 预应变对TiNi合金不完全相变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2.5 小结 | 第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第三章 TINI形状记忆合金丝/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界面结合强度的研究 | 第66-73页 |
3.1 引言 | 第66页 |
3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66-68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8-71页 |
3.4 小结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3页 |
第四章 TINI/AL基复合材料中TINI合金丝的约束态相变 | 第73-103页 |
4.1 引言 | 第73页 |
4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73-74页 |
4.2.1 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73-74页 |
4.2.2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(DSC) | 第74页 |
4.2.3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74页 |
4.2.4 热膨胀应变测试 | 第74页 |
4.3 不同状态下预应变后TINI合金的约束态逆相变 | 第74-80页 |
4.3.1 马氏体态预应变 | 第75-77页 |
4.3.2 混相状态预应变 | 第77页 |
4.3.3 母相状态预应变 | 第77-80页 |
4.4 TINI合金约束态相变机理分析 | 第80-86页 |
4.4.1 两种马氏体的区分 | 第80-82页 |
4.4.2 马氏体的自拉伸过程 | 第82-84页 |
4.4.3 马氏体变形度的概念 | 第84-86页 |
4.5 热循环对TINI合金约束态逆相变的影响 | 第86-98页 |
4.5.1 热循环对相变温度的影响 | 第87-93页 |
4.5.2 约束态加热时TiNi合金的失效 | 第93-98页 |
4.5.3 小结 | 第98页 |
4.6 结语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3页 |
第五章 TINI合金及TINI/AL基复合材料模型分析 | 第103-124页 |
5.1 引言 | 第103-104页 |
5.2 TINI相变动力学模型 | 第104-111页 |
5.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105-110页 |
5.2.2 几种动力学模型的比较 | 第110-111页 |
5.3 TINI形状记忆合金回复力模型 | 第111-115页 |
5.3.1 模型的建立 | 第111-114页 |
5.3.2 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之间的比较 | 第114-115页 |
5.4 TINI本构关系及TINI/AL复合材料模型 | 第115-121页 |
5.4.1 模型的描述 | 第116-117页 |
5.4.2 模型的应用 | 第117-121页 |
5.5 结语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4页 |
第六章 TINI合金表面绝缘膜的原位水热化学制备 | 第124-135页 |
6.1 引言 | 第124-125页 |
6.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25-126页 |
6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26-134页 |
6.3.1 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绝缘膜形貌及击穿电压的影响 | 第126-128页 |
6.3.2 绝缘膜的成分分布和生成机理 | 第128-131页 |
6.3.3 绝缘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| 第131-134页 |
6.4 小结 | 第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35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5-137页 |
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7-138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138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