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新《律师法》和《刑事诉讼法》的冲突 | 第14-30页 |
第一节 法条上的冲突 | 第14-18页 |
一、律师会见权 | 第14页 |
二、律师阅卷权 | 第14-15页 |
三、律师调查取证权 | 第15-16页 |
四、律师辩护身份 | 第16-17页 |
五、律师执业言论豁免权 | 第17-18页 |
六、辩护人的证明责任 | 第18页 |
第二节 新《律师法》和《刑事诉讼法》在理念上的冲突 | 第18-22页 |
一、传统诉讼理念和现代诉讼理念的冲突 | 第18-20页 |
二、惩治犯罪和人权保障的冲突 | 第20-21页 |
三、一元化本位和多元化本位的冲突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新《律师法》和《刑事诉讼法》在实践操作上的冲突 | 第22-30页 |
一、旧法与新法适用上的冲突 | 第22-24页 |
二、侦查机关与辩护律师在执法与适用法律上的冲突 | 第24-30页 |
第二章 新《律师法》适用的诉讼环境与法理基础 | 第30-42页 |
第一节 新《律师法》适用的诉讼环境 | 第30-37页 |
一、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程环境中律师辩护权利 | 第30-32页 |
二、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环境中律师辩护权利 | 第32-33页 |
三、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关于律师辩护权利 | 第33-37页 |
第二节 新《律师法》适用的法理基础 | 第37-42页 |
一、无罪推定原则 | 第37-40页 |
二、控辩平衡 | 第40-41页 |
三、权力制约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新《律师法》适用冲突解决的路径选择 | 第42-45页 |
第一节 修改《刑事诉讼法》 | 第42-43页 |
一、修改《刑事诉讼法》的必然性 | 第42-43页 |
二、修改《刑事诉讼法》的可行性 | 第43页 |
第二节 出台立法解释 | 第43-45页 |
一、出台立法解释的必然性 | 第43-44页 |
二、出台立法解释的可行性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新《律师法》适用的具体立法建议 | 第45-58页 |
第一节 会见权的立法解释建议 | 第45-49页 |
一、会见批准 | 第45-46页 |
二、会见启动时间 | 第46-47页 |
三、会见次数、时间、内容 | 第47-48页 |
四、会见监控 | 第48-49页 |
第二节 阅卷权的立法解释建议 | 第49-51页 |
一、移送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 | 第49-50页 |
二、开庭审理前阶段的阅卷 | 第50页 |
三、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调查取证权立法解释建议 | 第51-53页 |
一、侦查阶段调查取证权 | 第51-52页 |
二、被调查人、证人、配合义务 | 第52页 |
三、录音、录像权 | 第52-53页 |
四、救济程序 | 第53页 |
第四节 律师侦查阶段辩护身份立法解释建议 | 第53-54页 |
第五节 律师执业言论豁免权立法解释建议 | 第54-55页 |
一、豁免范围 | 第54-55页 |
二、言论豁免权的限制 | 第55页 |
三、惩戒措施 | 第55页 |
第六节 辩护人证明职责立法解释建议 | 第55-58页 |
一、明确辩护人证明职责 | 第55-56页 |
二、明确辩护方证明责任范围 | 第56-57页 |
三、审判机关协助证明的责任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3-64页 |
后记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