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导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拒绝作证权的理论展开 | 第12-36页 |
第一节 拒绝作证权的概述 | 第12-18页 |
一、拒绝作证权的源起 | 第12页 |
二、拒绝作证权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三、拒绝作证权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四、拒绝作证权权的相关理论观点 | 第15-17页 |
五、我国民事诉讼法律有关拒绝作证权的现状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拒绝作证权存在的价值分析 | 第18-27页 |
一、拒绝作证权存在的一般价值分析 | 第18-24页 |
二、拒绝作证权存在的特殊价值分析——言论自由 | 第24-25页 |
三、拒绝作证权的价值选择- - - - 在“实事求是”发现案件真相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正义观之间的价值选择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拒绝作证权制度在两大法系的考察? | 第27-32页 |
一、英美法系国家有关对拒绝作证权的规定 | 第28-29页 |
二、大陆法系国家有关对拒绝作证权的规定 | 第29-31页 |
三、对两大法系国家拒绝作证权规定的比 较 | 第31-32页 |
第四节 我国民事诉讼法引入拒绝作证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32-36页 |
一、我国确立拒绝作证权的必要 性 | 第32-33页 |
二、我国确立拒绝作证权的可行性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我国拒绝作证权制度的构建 | 第36-47页 |
第一节 拒绝作证权的内容 | 第36-39页 |
一、“不得强迫自证其罪” | 第36-37页 |
二、“亲亲得相守匿” | 第37页 |
三、职业秘密特权 | 第37-39页 |
四、公务秘密特权 | 第39页 |
第二节 拒绝作证权主体及对象事项 | 第39-41页 |
一、拒绝作证权的主体 | 第39-40页 |
二、拒绝作证权所涉及的对象事项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拒绝作证权的限制 | 第41-42页 |
一、限制拒绝作证权之理论基础 | 第41-42页 |
二、限制性内容 | 第42页 |
第四节 相关人员权利义务规范 | 第42-44页 |
一、拒绝作证权的主张 | 第42-43页 |
二、证人必须说明拒绝作证的理由 | 第43页 |
三、法院判断的主要标准 | 第43-44页 |
第五节 拒绝作证权的程序性保障 | 第44-45页 |
一、拒绝作证权申请程序 | 第44-45页 |
二、补救程序 | 第45页 |
三、拒绝作证权的放弃 | 第45页 |
第六节 配套措施 | 第45-47页 |
一、证据排除规则 | 第45-46页 |
二、不当行使拒绝作证权的法律责任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