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导论 | 第12-16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2-14页 |
1、西方国家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、我国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(四) 主要观点 | 第15-16页 |
一、劳动关系和政府角色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6-29页 |
(一) 劳动关系概念及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| 第16-22页 |
1、劳动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6-17页 |
2、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| 第17-22页 |
(二) 政府角色概念及相关理论 | 第22-26页 |
1、政府角色的概念 | 第22页 |
2、政府角色相关理论 | 第22-26页 |
3、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| 第26页 |
(三) 和谐劳动关系的界定 | 第26-29页 |
1、和谐劳动关系的提出 | 第26-27页 |
2、和谐劳动关系的定义 | 第27-28页 |
3、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| 第28-29页 |
二、我国转型期劳动关系状况与问题分析 | 第29-40页 |
(一) 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特征 | 第29-30页 |
1、劳动关系的市场化 | 第30页 |
2、劳动关系的法制化 | 第30页 |
3、劳动关系的国际化 | 第30页 |
(二) 我国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| 第30-33页 |
1、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 | 第30-31页 |
2、劳动标准方面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3、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4、劳动争议方面的问题 | 第33页 |
(三) 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1、立法不完善 | 第33页 |
2、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 | 第33-34页 |
3、协调机制不完善 | 第34页 |
4、全面监管难度较大 | 第34页 |
(四) 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1、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| 第34-35页 |
2、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| 第35-36页 |
(五)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要性 | 第36-40页 |
1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| 第37页 |
2、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 | 第37-39页 |
3、全球“企业社会责任”热及中国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| 第39-40页 |
三、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作用分析 | 第40-45页 |
(一) 美国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| 第40-41页 |
1、美国劳资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参与者 | 第40页 |
2、美国的集体谈判 | 第40-41页 |
(二) 德国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| 第41-43页 |
1、德国劳资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参与者 | 第41-42页 |
2、德国的集体谈判 | 第42-43页 |
(三) 日本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| 第43-44页 |
1、日本劳资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参与者 | 第43页 |
2、日本的集体谈判 | 第43-44页 |
(四) 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4-45页 |
1、比较分析 | 第44-45页 |
2、对我国政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 | 第45页 |
四、我国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空间 | 第45-54页 |
(一) 加快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律和法规 | 第46-47页 |
(二)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| 第47-49页 |
1、职业培训 | 第47页 |
2、就业服务 | 第47-48页 |
3、失业救济 | 第48-49页 |
(三)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| 第49-50页 |
1、加强劳动保障机构的建设 | 第49页 |
2、增加劳动监察机构的人力财力 | 第49-50页 |
3、地方政府要支持公正执法 | 第50页 |
(四) 推动、促进和影响集体谈判 | 第50-51页 |
1、制定和颁布有关集体谈判的法律和制度 | 第50-51页 |
2、限制和约束集体谈判的内容 | 第51页 |
3、提供信息和数据 | 第51页 |
4、在特殊时期直接干预谈判 | 第51页 |
(五) 改革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| 第51-54页 |
1、改进现行的劳动仲裁制度和审判制度 | 第52页 |
2、加大用人单位滥用诉讼权的成本 | 第52页 |
3、快速审理争议案件 | 第52页 |
4、设立小额薪酬仲裁处 | 第52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后记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