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物权变动及第三人概述 | 第11-22页 |
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含义 | 第11-12页 |
一、物权 | 第11页 |
二、物权变动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 | 第12-18页 |
一、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| 第12-17页 |
二、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| 第17-18页 |
三、涉及第三人利益的物权变动 | 第18页 |
第三节 第三人的含义及保护第三人利益的现实价值 | 第18-22页 |
一、第三人的含义 | 第18-19页 |
二、保护第三人利益的现实价值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的立法考察 | 第22-31页 |
第一节 概论 | 第22页 |
第二节 法国、日本立法 | 第22-26页 |
一、一物二卖的情况 | 第22-23页 |
二、无权处分的情况 | 第23-24页 |
三、复原性物权变动的情况 | 第24-25页 |
四、评析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德国立法、我国台湾地区“立法” | 第26-28页 |
一、一物二卖的情况 | 第26页 |
二、无权处分的情况 | 第26-27页 |
三、复原性物权变动的情况 | 第27页 |
四、评析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瑞士、奥地利立法 | 第28-29页 |
一、一物二卖的情况 | 第28页 |
二、无权处分的情况 | 第28-29页 |
三、复原性物权变动的情况 | 第29页 |
四、评析 | 第29页 |
第五节 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物权变动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主要理论 | 第31-46页 |
第一节 概述 | 第31-33页 |
一、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理论的历史演变 | 第31-32页 |
二、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理论目前的争论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公示公信原则 | 第33-36页 |
一、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| 第33页 |
二、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 | 第33-34页 |
三、公示公信原则的利弊分析 | 第34-36页 |
第三节 善意取得制度 | 第36-42页 |
一、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及理论基础 | 第36-37页 |
二、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| 第37-39页 |
三、善意取得制度的利弊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四节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| 第42-44页 |
一、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| 第42-43页 |
二、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对保护第三人利益的价值 | 第43-44页 |
三、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缺陷 | 第44页 |
第五节 三大理论的取舍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我国关于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的立法状况及其完善 | 第46-50页 |
第一节 我国的立法争论 | 第46页 |
第二节 我国现行规定的合理性及其完善 | 第46-50页 |
一、现行规定 | 第46-47页 |
二、我国立法确立公示原则的合理性 | 第47-48页 |
三、我国立法确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合理性 | 第48-49页 |
四、对于《物权法》第二十四条的完善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后记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