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| 第11-14页 |
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| 第11页 |
·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| 第11-13页 |
·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评价 | 第13-14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问题提出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8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问卷调查研究 | 第21-27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·测量工具 | 第22-23页 |
·MHT测验(心理健康诊断测验) | 第22-23页 |
·艾森克个性问卷(EPQ,儿童卷) | 第23页 |
·研究程序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24-27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| 第24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EPQ分值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MHT量表与EPQ量表相关分析 | 第25页 |
·回归分析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心理干预实验研究 | 第27-36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程序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过程 | 第29-36页 |
·心理干预大纲 | 第29-30页 |
·心理干预实施记录 | 第30-36页 |
第5章 研究结果 | 第36-42页 |
·实验前的横向比较 | 第36-38页 |
·实验前MHT分值比较 | 第36-37页 |
·实验前EPQ分值比较 | 第37-38页 |
·实验后的纵向比较 | 第38-42页 |
·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比较 | 第38-39页 |
·对照组一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| 第39-40页 |
·对照组二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| 第40-42页 |
第6章 综合讨论 | 第42-55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| 第42-43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缺乏自信心 | 第42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情绪困扰突出 | 第42-43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劣于普通家庭儿童青少年 | 第43页 |
·关于情绪稳定性、精神质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的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情绪稳定性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| 第43-44页 |
·精神质对心理健康不具有效预测作用 | 第44-45页 |
·组别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效预测作用 | 第45页 |
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影响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分析 | 第46页 |
·影响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提高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学对策 | 第48-50页 |
·向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| 第48-49页 |
·帮助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实现自助 | 第49页 |
·对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实施专业的心理援助 | 第49-50页 |
·心理干预对策的效果评估 | 第50-53页 |
·心理干预实验效果评估 | 第50-52页 |
·心理干预实验产生的有效因素 | 第52-53页 |
·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3-55页 |
·研究局限 | 第53-54页 |
·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| 第54-5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5-57页 |
·结论 | 第55页 |
·建议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附录 | 第62-70页 |
团体活动契约 | 第62-63页 |
材料一 游戏“信任之旅” | 第63页 |
材料二 “点”的自述 | 第63-64页 |
材料三 肯定自己就是力量 | 第64-65页 |
材料四 关于一只跳蚤的实验 | 第65页 |
材料五 增强自信心的五条建议 | 第65-66页 |
材料六 “连连看”游戏 | 第66页 |
材料七 情绪表演游戏 | 第66-67页 |
材料八 情绪情感训练之情境 | 第67页 |
材料九 角色扮演 | 第67页 |
材料十 调节情绪的十种方法 | 第67-68页 |
材料十一 相对游戏 | 第68页 |
自我画像模板 | 第68-69页 |
团体训练评估调查表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