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致谢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8页 |
·引言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汽车悬架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多体动力学及ADAMS 软件概述 | 第18-23页 |
·多体动力学概述 | 第18-19页 |
·ADAMS 软件简介 | 第19-22页 |
·重要组成模块 | 第19-21页 |
·ADAMS 软件计算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扭转梁悬架建模及运动学分析 | 第23-36页 |
·扭转梁悬架建模 | 第23-28页 |
·建模参数准备 | 第23-25页 |
·柔性扭转梁建模 | 第25-28页 |
·扭转梁悬架建模 | 第28页 |
·扭转梁悬架运动学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前束角变化特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外倾角变化特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扭转梁结构对悬架运动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扭转梁结构对前束角影响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扭转梁结构对外倾角影响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扭转梁结构对侧倾中心高度影响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36-46页 |
·前悬架模型建立 | 第36-38页 |
·前悬架结构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8页 |
·前悬架与柔性副车架总成建模 | 第38-39页 |
·后悬架模型建立 | 第39-40页 |
·转向系模型建立 | 第40页 |
·稳定杆模型建立 | 第40页 |
·轮胎模型建立 | 第40-42页 |
·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| 第42页 |
·车身模型建立 | 第42页 |
·发动机模型建立 | 第42-43页 |
·路面模型生成 | 第43-45页 |
·ADAMS 路面生成原理 | 第43页 |
·随机路面的生成 | 第43-45页 |
·整车模型建立 | 第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扭转梁悬架刚度阻尼匹配分析 | 第46-61页 |
·试验优化技术概述 | 第46页 |
·ADAMS 中试验优化原理 | 第46-51页 |
·响应曲面法(RSM)介绍 | 第46-48页 |
·试验矩阵创建方法介绍 | 第48-50页 |
·拟合模型的统计检验 | 第50-51页 |
·基于DOE 方法的悬架参数匹配分析 | 第51-58页 |
·初始条件下的仿真 | 第52-54页 |
·定义目标函数 | 第54-55页 |
·确定试验因子与因子水平 | 第55-57页 |
·确定试验方案、运行试验 | 第57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57-58页 |
·刚度阻尼的匹配结果 | 第58-59页 |
·匹配前后仿真结果对比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扭转梁悬架中高频振动传递分析及衬套刚度优化 | 第61-69页 |
·扭转梁悬架中高频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路面激励确定 | 第61-62页 |
·振动响应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悬架弹性阻尼元件对振动传递影响 | 第63-64页 |
·扭转梁悬架衬套对振动影响的灵敏度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扭转梁悬架衬套刚度优化 | 第65-68页 |
·扭转梁悬架衬套刚度优化试验 | 第65-66页 |
·扭转梁悬架衬套刚度优化结果 | 第66-67页 |
·衬套刚度优化前后仿真对比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·总结 | 第69页 |
·展望 | 第69-71页 |
附录一:ADAMS 中编写的计算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函数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