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本文所用主要缩略词 | 第12-13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3-41页 |
第一章 遗传标记的类型及应用 | 第13-25页 |
1 形态标记 | 第13页 |
2 染色体标记 | 第13-14页 |
3 蛋白质标记 | 第14页 |
4 分子标记 | 第14-25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15-21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| 第21-25页 |
·植物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分子图谱构建和基因克隆 | 第22-23页 |
·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| 第23页 |
·品种鉴定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棉花种质资源概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25-33页 |
1 我国陆地棉品种的引种及遗传变异 | 第25-29页 |
·棉花种质资源类别 | 第27-28页 |
·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| 第28-29页 |
2 拓宽棉花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途径 | 第29-31页 |
·加强对现有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 | 第29-30页 |
·加强引进种质资源研究 | 第30页 |
·多种育种技术综合运用 | 第30-31页 |
·合理区域规划和多育种目标引导 | 第31页 |
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关联分析方法与应用 | 第33-39页 |
1 连锁不平衡 | 第33-35页 |
·LD的概念 | 第33-34页 |
·LD的计算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LD结构研究进展 | 第35页 |
2 关联分析的影响因素 | 第35-36页 |
3 关联分析的统计方法 | 第36-37页 |
4 关联分析的优点 | 第37页 |
5 关联分析与数量性状的研究 | 第37-39页 |
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9-41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| 第41-127页 |
第四章 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41-65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42-50页 |
·实验材料选取 | 第42页 |
·材料种植 | 第42页 |
·性状调查 | 第42-43页 |
·棉花叶片DNA提取 | 第43-44页 |
·SSR引物来源 | 第44-45页 |
·SSR扩增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| 第45页 |
·群体分析及数据处理 | 第45-50页 |
·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遗传距离计算和聚类分析 | 第46-5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1页 |
·棉花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50-54页 |
·不同棉区品种的遗传差异 | 第50-52页 |
·不同系谱衍生系的遗传差异 | 第52-53页 |
·不同选育时期品种的遗传差异 | 第53-54页 |
·棉花品种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棉花品种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| 第57-61页 |
3 讨论 | 第61-65页 |
·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途径 | 第61页 |
·我国棉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| 第61-62页 |
·我国棉花种质遗传多样性改良途径 | 第62-65页 |
第五章 中国棉花品种育种性状的QTL关联分析 | 第65-101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66-67页 |
·实验材料的选取 | 第66页 |
·实验材料的种植 | 第66页 |
·性状调查 | 第66页 |
·连锁不平衡的衡量 | 第66页 |
·群体结构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标记位点与QTL的关联分析 | 第67页 |
·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 | 第6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98页 |
·陆地棉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及其衰减 | 第67-70页 |
·所选陆地棉品种的群体结构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与棉花农艺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 | 第71-85页 |
·与棉花品质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 | 第85-94页 |
·与FBL定位QTL一致的标记位点 | 第94页 |
·棉花农艺及品质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| 第94-98页 |
·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| 第94-97页 |
·纤维品质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| 第97-98页 |
3 讨论 | 第98-101页 |
·SSR位点连锁不平衡与关联作图的关系 | 第98-99页 |
·群体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| 第99-100页 |
·关联分析定位QTL的特点及应用 | 第100-101页 |
第六章 陆地棉四交群体QTL定位研究 | 第101-117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101-103页 |
·亲本材料和作图群体构建 | 第101-102页 |
·田间种植 | 第102页 |
·性状调查 | 第102页 |
·群体分析 | 第102页 |
·数据处理、图谱构建及OTL定位 | 第102-103页 |
2 结果 | 第103-113页 |
·亲本间的性状差异和性状在四交分离群体中的变异 | 第103页 |
·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·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106页 |
·标记的分离类型及多态比例 | 第106页 |
·陆地棉品种间的遗传图谱 | 第106页 |
·QTL定位 | 第106-111页 |
·农艺性状QTL定位 | 第106-108页 |
·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 | 第108页 |
·与关联分析检测一致的QTL位点 | 第108-111页 |
·单标记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3 讨论 | 第113-117页 |
·植物分子遗传图谱研究及应用 | 第113页 |
·四交群体遗传作图及QTL定位效果 | 第113-115页 |
·作图群体对QTL检测的影响 | 第115页 |
·四交群体中QTL的显性效应 | 第115-117页 |
第七章 四倍体棉开放花蕾ob_2基因的定位 | 第117-125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118-119页 |
·亲本材料 | 第118页 |
·群体构建及性状调查 | 第118-119页 |
·棉花叶片DNA提取 | 第119页 |
·SSR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| 第119页 |
·标记分析及数据处理 | 第11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·表型数据和标记数据的分析 | 第119-120页 |
·开放花蕾基因ob_2的定位 | 第120-122页 |
3 讨论 | 第122-125页 |
·部分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定位 | 第122页 |
·标记偏分离现象 | 第122-123页 |
·开放花蕾基因的利用前景 | 第123-125页 |
第八章 全文结论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7页 |
附录 | 第137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