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水稻粒宽和粒重QTL GW5的精细定位及其功能初步分析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40页
 第一节 水稻粒形的遗传学研究第12-21页
   ·水稻粒形的遗传第12-14页
   ·粒形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粒形与千粒重的相关性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粒形与碾磨品质的相关性第15页
     ·粒形与其他外观品质的相关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粒形与蒸煮和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第16页
   ·水稻粒形及其粒重的QTL定位第16-19页
   ·从QTL到基因第19-20页
   ·小结第20-21页
 第二节 粒形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第21-35页
   ·植物激素代谢及信号途径第21-26页
     ·油菜素类固醇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细胞分裂素第22-24页
     ·赤霉素第24-25页
     ·脱落酸第25页
     ·生长素第25-26页
   ·植物发育和代谢途径第26-31页
     ·细胞周期调控第26-27页
     ·碳、氮合成及运输途径第27-29页
     ·蛋白泛素化降解途径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其他可能与运输有关的蛋白第30-31页
   ·表观遗传学途径第31-33页
     ·TTG2基因第32页
     ·FIS类基因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影响DNA甲基化基因第33页
   ·小结第33-35页
 第三节 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-40页
第二章 水稻粒宽基因GW5的精细定位第40-58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1-46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41-42页
   ·表型鉴定第42页
   ·DNA样品备制第42-43页
   ·SSR和CAPS标记开发第43页
   ·标记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·粒宽基因GW5的定位第44页
   ·候选基因的预测第44-45页
   ·目的区域基因克隆及序列测定第45页
   ·ORF3的表达分析第45页
   ·等位基因与水稻粒形驯化的相关分析第45-46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6-56页
   ·置换系CSSL28粒形的遗传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·粒宽基因GW5的初步定位第49-50页
   ·GW5基因精细定位第50-53页
   ·目标区域候选基因预测与序列分析第53页
   ·不同粒形材料中等位基因之间的序列差异第53-56页
 3 小结第56-58页
第三章 水稻粒宽基因GW5的功能初步分析第58-74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58-66页
   ·试验材料第58页
   ·试剂、质粒和菌株第58-59页
   ·基因结构分析第59页
   ·基因表达分析第59页
   ·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第59页
   ·基因的遗传转化第59-60页
   ·转基因植株PCR鉴定第60页
   ·亚细胞定位第60-61页
   ·酵母、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第61页
   ·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与筛选第61-64页
   ·cDNA的3’与5’扩增第64-65页
   ·Sothern blot第65-66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66-71页
   ·GW5的结构与表达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·GW5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·GW5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初步鉴定第68-69页
   ·GW5的功能互补第69-70页
   ·GW5 cDNA的全长扩增第70-71页
 3 小结第71-74页
第四章 水稻粒宽形成的形态学基础及其对粒重与品质相关性状的影响第74-82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75-77页
   ·材料种植第75页
   ·表型鉴定第75页
   ·水稻颖壳细胞学观察第75-76页
   ·水稻灌浆速率测定第76页
   ·水稻加工品质测定第76-77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77-81页
   ·置换系与背景亲本间粒形性状差异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·置换系与背景亲本间产量因子性状差异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·置换系与背景亲本间颖壳细胞学差异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·置换系与背景亲本间灌浆速率差异分析第80页
   ·置换系与背景亲本间品质差异分析第80-81页
 3 小结第81-82页
第五章 全文结论与讨论第82-90页
 1 结论与讨论第82-88页
   ·GW5控制水稻的粒形和千粒重第82-83页
   ·GW5位于第5染色体的交换热点区域第83页
   ·籼粳亚种间杂种部分不育位点S31(t)导致偏分离现象第83-84页
   ·推测GW5对水稻的粒宽和粒重的调控机理第84-85页
   ·GW5影响稻米的品质第85-86页
   ·GW5的育种学意义第86-87页
   ·GW5与水稻粒形的驯化相关第87-88页
 2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88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110页
附录第110-114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4-116页
致谢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陆地棉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目标性状基因(QTL)的关联分析
下一篇:棉花果胶裂解酶基因(GhPEL)的功能研究及农杆菌介导棉花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建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