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受水稻白叶枯病菌诱导的水稻转录因子基因OsBTF3的功能分析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4-35页
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研究概况第14页
  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抗病性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鉴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·Xa21 介导的抗病机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抗白叶枯基因的应用及前景展望第17-18页
   ·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第18-25页
     ·基因功能研究策略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表型驱动策略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·基因驱动策略第19页
     ·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手段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·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·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·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·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第25页
   ·BTF3 研究进展第25-33页
     ·BTF3(βNAC)的发现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酵母中BTF3(βNAC)同系物在转录调控中的潜在角色第26-27页
     ·BTF3(βNAC)在高等真核生物体内的功能第27页
     ·αNAC 作为转录共激活子的作用第27-29页
     ·新生多肽关联复合体NAC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·NAC 寡聚化结构和定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NAC 在蛋白正确转运至内质网中的作用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·NAC 促进蛋白转运至线粒体的作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NAC 在生物体内和功能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第33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33-35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34-35页
第二章 OSBTF3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特性第35-61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35-37页
     ·水稻材料和菌株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生化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和菌株培养条件第36-37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37-44页
     ·OsBTF3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·OsBTF3 的亚细胞定位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·转化大肠杆菌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的提取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pCAM35S::OsBTF3-eGFP 重组表达载体的PCR 和酶切鉴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·洋葱表皮的准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·金粉的准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包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·基因枪轰击第40页
       ·Confocal 观察第40页
     ·OsBTF3 时空表达特性分析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的栽培管理及组织样品采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的幼苗的光诱导和伤处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幼苗的化学诱导剂处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幼苗的病原菌接种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幼苗的逆境胁迫处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总RNA 的提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cDNA 合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Real-time PCR 分析第4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4-58页
     ·OsBTF3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的基因结构和序列特征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与其它物种中BTF3 的序列比对第47-51页
     ·OsBTF3 的亚细胞定位第51-52页
     ·OsBTF3 的时空表达特性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·Real-time PCR 体系的建立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的组织表达特征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对信号分子诱导的应答反应第55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对伤诱导和病原菌接种的应答反应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动态第56-58页
   ·讨论第58-61页
第三章 OSBTF3 在水稻抗病性和抗逆性中的功能第61-9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1-69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·培养基的准备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转化程序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·T_0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因植株的PCR 鉴定第64-65页
     ·T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植株的筛选和PCR 鉴定第65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的潮霉素筛选第65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 鉴定第65页
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中OsBTF3 表达水平的检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总RNA 的提取第65页
       ·cDNA 的合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OSBTF3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水平的Real-timePCR 检测第66页
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病害表型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菌Xoo 的接种鉴定第66页
       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ooc 的接种鉴定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·接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后防卫相关基因表达的半定量PCR 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·T_2代转基因植株对逆境协迫的反应第68-6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9-89页
     ·T_0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植株的获得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·T0代转基因植株的PCR 鉴定第72-73页
     ·T_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植株的筛选和PCR 鉴定第73-75页
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中OsBTF3 表达的检测第75-77页
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的病害表型鉴定第77-87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Xoo 接种的表型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Xooc 接种的表型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接种Xoo 后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第83-87页
     ·T_2代转基因植株对逆境胁迫的鉴定第87-89页
   ·讨论第89-92页
第四章 OSBTF3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92-108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92-94页
     ·OsBTF3 对水稻株高的影响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的株高调查第92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茎节数和节长第92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节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第92-93页
     ·OsBTF3 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净光合速率的测定第93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叶片气孔的扫描电镜观察第94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植株叶片超微组织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第94页
     ·OsBTF3 对水稻其它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第9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94-105页
     ·OsBTF3 对水稻株高影响的原因分析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因株系的株高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因株系的茎节数和节长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株系的茎节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第97-98页
     ·OsBTF3 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转基因株系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因株系叶片扫描电镜分析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·T_1代OsBTF3 过量表达和RNAi 转基因株系叶片超微组织结构观察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OsBTF3 对水稻其它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第102-105页
   ·讨论第105-108页
第五章 全文结论第108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24页
致谢第124-126页
附录第126-129页
作者简历第129页

论文共1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含硫氨基酸基因对烟草、百脉根的遗传转化及表达定位的研究
下一篇:紫花苜蓿抗褐斑病基因的ISSR、SRAP以及AFLP分子标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