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| 1 蜚蠊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1页 |
| 2 我国常见的家居蜚蠊 | 第11-12页 |
| 3 蜚蠊对人类的危害 | 第12-14页 |
| 4 蜚蠊优势种群的变化 | 第14页 |
| 5 国内外防治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6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第二章 引言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实验种群的建立 | 第21-23页 |
| 1 虫源 | 第21页 |
| 2 试虫的饲养 | 第21-23页 |
| ·饲养装置 | 第21页 |
| ·供食 | 第21页 |
| ·供水装置 | 第21-22页 |
| ·栖息场地 | 第22页 |
| ·环境条件 | 第22页 |
| ·饲养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第四章 温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3-29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7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 | 第23-25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速率 | 第25-26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产卵量、卵孵化率 | 第26-27页 |
| 3.结论与讨论 | 第27-29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历期 | 第28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发育速率 | 第28页 |
| ·不同温度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产卵量、卵孵化率 | 第28-29页 |
| 第五章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逆境条件下存活时间比较 | 第29-34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低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| 第30页 |
| ·高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食物和水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影响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·低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| 第32页 |
| ·高温下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比较 | 第32-33页 |
| ·食物和水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存活时间影响的研究 | 第33-34页 |
| 第六章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内、种间关系的研究 | 第34-41页 |
| 第一节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内关系的研究 | 第34-36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4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4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不同饲养密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卵孵化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不同饲养密度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一龄若虫体重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35-36页 |
| 第二节 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间竞争的研究 | 第36-41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6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·德国小蠊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下的种群数量比较 | 第37-38页 |
| ·黑胸大蠊单独饲养和混合饲养下的种群数量比较 | 第38页 |
| ·两种蜚蠊种群动态回归分析 | 第38页 |
| ·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种间竞争的研究 | 第38-40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50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0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