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引言 | 第11-13页 |
| 一、竞业禁止的基础理论 | 第13-25页 |
| (一) 概述 | 第13-17页 |
| 1.竞业禁止的含义及演化 | 第13-15页 |
| 2.劳动者竞业禁止的法律特征 | 第15-17页 |
| (二) 竞业禁止制度涉及的权利冲突与利益平衡 | 第17-18页 |
| 1.企业经营权与劳动者劳动权之间的冲突 | 第17页 |
| 2.企业个体利益与鼓励人才流动的社会利益的冲突 | 第17-18页 |
| 3.劳动者一般技术与和商业秘密相关技术的冲突 | 第18页 |
| (三) 竞业禁止的理论基础与制度价值 | 第18-25页 |
| 1.竞业禁止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| 2.竞业禁止的制度价值 | 第22-25页 |
| 二、竞业禁止的比较法研究 | 第25-36页 |
| (一)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的规定 | 第25-31页 |
| 1.英国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的规定 | 第25-26页 |
| 2.美国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的规定 | 第26-29页 |
| 3.德国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的规定 | 第29-30页 |
| 4.法国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的规定 | 第30-31页 |
| (二) 国外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制度可借鉴之处 | 第31-32页 |
| 1.竞业禁止条款不得滥用 | 第31页 |
| 2.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| 第31页 |
| 3."约因理论"与对价补偿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4.合理化原则 | 第32页 |
| 5.引入介入权 | 第32页 |
| 6.离职原因不影响竞业禁止条款 | 第32页 |
| (三)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劳动者竞业禁止的规定 | 第32-36页 |
| 1.在职期间的竞业禁止 | 第32-34页 |
| 2.离职后的竞业禁止 | 第34-36页 |
| 三、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不足与立法建议 | 第36-49页 |
| (一) 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不足 | 第36-39页 |
| 1.概念不清,提供了滥用的可能性 | 第36页 |
| 2.立法不统一,存在着冲突性 | 第36-38页 |
| 3.立法过于原则,缺乏可操作性 | 第38-39页 |
| (二) 完善我国劳动者竞业禁止制度的立法建议 | 第39-49页 |
| 1.理清劳动者竞业禁止的概念,明确企业应保利益范围 | 第39-41页 |
| 2.确定禁业禁止的基本原则 | 第41-44页 |
| 3.重构劳动者竞业禁止制度体系,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| 第44-49页 |
| 结语 | 第49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