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一、女性劳动者就业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 | 第11-21页 |
| (一) 平等就业权的提出与发展 | 第11-14页 |
| 1.人权保护与男女平等思想 | 第11-13页 |
| 2.平等就业权的含义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平等就业权的内涵及反就业歧视意义 | 第14-17页 |
| 1.坚决反对一切不公正的性别歧视 | 第14-15页 |
| 2.平等就业权应追求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统一 | 第15-17页 |
| (三) 企业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关系 | 第17-19页 |
| 1.企业用工自主的必要性 | 第17-18页 |
| 2.企业应承担平等就业社会责任 | 第18-19页 |
| 3.企业用工自主权的行使不得侵犯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| 第19页 |
| (四)、小结 | 第19-21页 |
| 二、国际公约、美国、香港反就业性别歧视制度对我国启示 | 第21-28页 |
| (一) 国际公约 | 第21-24页 |
| (二) 美国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香港 | 第25-26页 |
| (四) 小结 | 第26-28页 |
| 三、我国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规定及缺陷 | 第28-35页 |
| (一) 我国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渊源 | 第28-30页 |
| (二) 中国禁止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不足 | 第30-33页 |
| 1.确立的就业歧视范围过窄 | 第30-31页 |
| 2.有关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| 第31-33页 |
| (三) 小结 | 第33-35页 |
| 四、我国女性劳动者就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| 第35-43页 |
| (一) 就业歧视严重 | 第35-38页 |
| 1.就业歧视界定 | 第35-36页 |
| 2.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形态 | 第36-38页 |
| (二) 成因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1.社会文化原因 | 第38-39页 |
| 2.经济原因 | 第39页 |
| 3.生理原因 | 第39-40页 |
| 4.企业的利益化选择 | 第40-41页 |
| (三) 负面效应 | 第41-42页 |
| (四) 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五、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制度构建 | 第43-48页 |
| (一) 在制定法律等过程中,要进行性别分析 | 第44页 |
| (二)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就业歧视原则 | 第44页 |
| (三) 制定专门的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| 第44-46页 |
| 1.有关就业歧视的界定 | 第44-45页 |
| 2.举证责任分配 | 第45页 |
| 3.法律责任以及对受害人的救济 | 第45页 |
| 4.建立男女同龄退休制度 | 第45-46页 |
| (四)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,使生育成本社会化 | 第46页 |
| (五) 设立专门法律保护机构 | 第46-48页 |
| 结语 | 第48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