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导论 | 第10-38页 |
| ·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5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| ·主要概念的厘定 | 第15-27页 |
| ·苏区 | 第15-19页 |
| ·中央苏区 | 第19-22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| 第22-27页 |
| ·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27-35页 |
| ·关于中央苏区史的研究概况 | 第28-32页 |
| ·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概况 | 第32-35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35页 |
| ·主要内容 | 第35-3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6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36-38页 |
| 第2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和基础 | 第38-77页 |
| ·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| 第38-49页 |
| ·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并存的历史环境 | 第38-40页 |
| ·中国革命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 | 第40-43页 |
| ·中国革命力量逐步由城市向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 | 第43-48页 |
| ·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土壤 | 第49-57页 |
| ·赣南、闽西的地理条件 | 第50-51页 |
| ·赣南、闽西的社会经济状况 | 第51-53页 |
| ·赣南、闽西的政治文化状况 | 第53-54页 |
| ·赣南、闽西党的组织和工农革命基础 | 第54-57页 |
| ·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 | 第57-77页 |
| ·理论根据: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经典作家的理论“民族化”的思想 | 第57-62页 |
| ·思想铺垫:中共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早期认识 | 第62-69页 |
| ·理论基石:井冈山斗争时期的“工农武装割据”思想 | 第69-77页 |
| 第3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 | 第77-158页 |
| ·革命道路新开辟:农村包围城市 | 第77-95页 |
| ·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形成的基础 | 第78-87页 |
| ·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形成的标志 | 第87-91页 |
| ·“城市中心论”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羁绊 | 第91-95页 |
| ·思想路线新论断: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| 第95-106页 |
| ·思想路线问题提出的历史原因 | 第95-99页 |
| ·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及初步阐述 | 第99-101页 |
| ·思想路线的雏形 | 第101-106页 |
| ·建党学说新主张:着重思想建党 | 第106-117页 |
| ·土地革命初期党中央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探索失误 | 第107-108页 |
| ·着重思想建党提出的依据 | 第108-110页 |
| ·思想建党路线的形成 | 第110-117页 |
| ·国家政权新尝试:治国安邦的预演 | 第117-158页 |
| 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立的历史条件 | 第118-123页 |
| ·探索执政的政治机制,发展政权建设思想 | 第123-130页 |
| ·夯实执政的经济基础,创新经济建设思想 | 第130-145页 |
| ·主导执政的文化方向,丰富文化建设思想 | 第145-158页 |
| 第4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评价 | 第158-183页 |
| ·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 | 第158-167页 |
| ·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158-159页 |
| ·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奠基时期 | 第159-161页 |
| ·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决定性环节 | 第161-164页 |
| ·人民共和国的最初雏形 | 第164-167页 |
| ·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义 | 第167-176页 |
| ·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| 第167-169页 |
| ·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经验 | 第169-171页 |
| ·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的先声 | 第171-173页 |
| ·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| 第173-176页 |
| ·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局限 | 第176-183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备不足 | 第177-178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意识较为欠缺 | 第178-179页 |
| ·不正确的党内斗争给“中国化”事业蒙上阴影 | 第179-180页 |
| ·盲目依赖共产国际和照抄苏联经验 | 第180-183页 |
| 第5章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| 第183-210页 |
| 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,实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| 第183-190页 |
| ·要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| 第183-186页 |
| ·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| 第186-188页 |
| ·要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展开积极斗争 | 第188-190页 |
| ·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,实现时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 | 第190-195页 |
| ·在把握时代特征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| 第190-192页 |
| ·在立足国情和吸取优秀文化传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| 第192-195页 |
| ·善于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,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| 第195-200页 |
| ·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源 | 第195-197页 |
| ·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 | 第197-200页 |
| ·坚持理论为群众所理解掌握,实现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| 第200-210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有着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| 第200-202页 |
| ·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| 第202-210页 |
| 结语 | 第210-212页 |
| 致谢 | 第212-21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13-22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