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8页 |
·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·课题的目的 | 第8页 |
·课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·立论基础 | 第9页 |
·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生物体 | 第9页 |
·企业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同生物间生态关系相似 | 第9页 |
·企业与生物都遵循相同的竞争原则 | 第9页 |
·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相似 | 第9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·生态位理论的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·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综述 | 第11页 |
·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本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| 第12-14页 |
·本论文结构 | 第12-13页 |
·本论文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基本理论的概述 | 第14-21页 |
·企业生态位的基本原理 | 第14-15页 |
·企业生态位 | 第14-15页 |
·企业生态系统 | 第15页 |
·企业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排斥原理 | 第15页 |
·企业竞争战略概述 | 第15-17页 |
·企业竞争战略的涵义 | 第16页 |
·企业竞争战略的要素 | 第16-17页 |
·生态位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 | 第17-19页 |
·生态位重叠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 | 第17页 |
·生态位拓展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生态位共生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 | 第18页 |
·生态位宽度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 | 第18页 |
·生态位控制与优化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·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竞争战略与传统竞争战略的不同点 | 第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-21页 |
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 | 第21-32页 |
·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 | 第21-24页 |
·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的内涵 | 第21页 |
·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的形成机理 | 第21-23页 |
·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的不同形式 | 第23-24页 |
·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的特点 | 第24页 |
·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 | 第24-26页 |
·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的内涵 | 第24页 |
·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的形成机理 | 第24-25页 |
·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的不同形式 | 第25-26页 |
·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的特点 | 第26页 |
·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 | 第26-31页 |
·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的内涵 | 第26-27页 |
·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的形成机理 | 第27-29页 |
·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的不同形式 | 第29-30页 |
·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的特点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4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竟争战略的选择分析及模型建立 | 第32-46页 |
·企业生态位的识别 | 第32页 |
·影响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| 第32-35页 |
·外部环境因素 | 第33-34页 |
·内部环境因素 | 第34-35页 |
·建立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评价模型 | 第35-43页 |
·建立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| 第35-36页 |
·两两比较判断,予以定量表示,构造判断矩阵 | 第36-38页 |
·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 | 第38-40页 |
·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| 第40-41页 |
·具体数字举例 | 第41-43页 |
·不同情况下的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| 第43-45页 |
·企业进入一个新兴行业,企业处于原始生态位时 | 第43-44页 |
·争夺共同的资源而导致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 | 第44页 |
·市场资源相对饱和而导致生态位发生严重重叠时 | 第44页 |
·企业限于自身资源的有限性时 | 第44-45页 |
·随着环境变化,及时调整竞争战略 | 第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5 实证分析 | 第46-52页 |
·恒安集团简介 | 第46-47页 |
·恒安集团的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| 第47-50页 |
·创业阶段(1985年—90年代初)的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发展阶段(90年代初—2001年)的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发展阶段(2001年—目前)的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小结: | 第50-5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·结论 | 第52-53页 |
·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·研究局限 | 第53页 |
·展望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攻读研究生其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页 |